生态文明开启城市未来

作者作者
开发探索提升智能经验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无疑需要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绿杨城郭是扬州」,不仅记载着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昔日风韵,也诠释着秀美生态的今日画卷;苏北工业重镇徐州,从过去「半城煤灰一城土」到今日「一城青山半城湖」,实现华丽转身。更令生活其中的百姓欢欣鼓舞。扬州和徐州这两座自然禀赋、历史印迹、文化特征大相径庭的城市。缘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多赢,吸引了人们艳羡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扬州、徐州,细致观察并认真总结这两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以人为本,彰显城市的特色与个性

桃柳夹岸、园林错落、韵味十足,是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给世人的鲜明印象;「水、绿、古、文、秀」,让水韵扬州、绿杨城郭充满了诗意。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因水而兴、缘水而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曾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扬州梦」,让多少游人纷至沓来、观光揽胜。然而,曾几何时,「填河造地」、重建轻管,出现不少断头河、死水河。「烟花三月下扬州,看见一条臭水沟」,百姓和游人对当年的瘦西湖极尽揶揄之辞。痛定思痛,扬州十多年来抓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四个关键,从疏通城市水系入手,采取严格的河道保护措施,打通城市水循环;从做响运河品牌入手,开展航道改造、河道美化,建成古运河风光带;从提升水环境入手。兴建涉水公园和水岸服务设施,维持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景观。为解决瘦西湖水质恶化的问题,扬州投入 2.4 亿元实施从邵伯湖、大运河引水的「活水工程」使「死水变活、活水变清」。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就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基本的需要入手。这几年,为了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唿吸上新鲜空气,我们不仅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和『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清水活水』城市、『不淹不涝』城市,而且加大了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区域供水,实施『1161』菜篮子工程和『115』鲜奶工程,把生态保护、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一同规划布局、一同推进实施。」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

有一组粗略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扬州市委、市政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决心和力度:2009 年以来,市区共投入 29.7 亿元用于绿化造林,新增绿化面积 920 万平方米;投入 38.4 亿元,关闭 530 个小水厂,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投入 7.8 亿元,实施「清水活水」城市建设;投入 1.6 亿元,实施城市下水道改造的「良心」工程,「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工程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

落笔文章有如此,犹有花枝俏江南。今日扬州,决策者们正以世界级的眼光和标准,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瘦西湖世界级公园、三湾城市公园和「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其中,「七河八岛」尤为引人瞩目。这一区域由七条河流以及由其分割而成的八个岛屿组成,占地面积 46 平方公里,从外形上看,就像「一把撑开的伞」——伞面西侧是京杭大运河、东侧是高水河,伞柄则是廖家沟。他们希望「这把伞,为扬州撑出绿水蓝天,撑起百姓福祉。」

扬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告诉我们,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老百姓对空气,水、食物等最基本的生存性需求抓起,从彰显水文化、绿文化、园林文化等最基本的城市特质做起,建设美丽城市,彰显个性魅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让绿于民,不被经济利益牵着鼻子走

「珠山美,珠山美,珠山的风光惹人醉,五斗瀑布美啊,鸟儿绕花飞。老人多开心,儿童多天真。小船儿见波水中跃,歌儿绕着山林飞……」这是在一次新闻访谈节目现场,徐州普通市民张新红即兴演唱的自己创作的歌曲,来表达她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的幸福感、自豪感。

歌曲中的「珠山」,指的是位于徐州云龙湖西南岸的珠山风景区。该景区是徐州现代都市景观地标,是集休闲、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开放式主题性景区。作为徐州城市的新会客厅,该景区每天都迎来大批休闲娱乐的市民。市民置身其中,唿吸着处处散发的芳香气息、欣赏着蓬勃向上的绿色生机,欢笑挂在脸上,幸福映在心底。

市民欢笑和幸福背后,彰显着市委市政府「把最美的风景留给百姓」的民生理念。徐州市区有「3 河 7 湖 72 山」,让这些山山水水显露出来。让普通市民更好地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是市委市政府的民生追求。近年来,徐州耗巨资、花大力气将这些山山水水改造出新,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市民尽享生态之美。以云龙湖景区为例,从珠山景区开园到徐州乐园开业,从汉王小镇建设到月亮湾生态园的崛起,云龙湖景区一路向南拓展,将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已成为一条耀眼的风光带。

在城市寸土寸金的今天,把最美的风景留给全体市民,不仅需要理念上的重大创新,更唿唤实践中的明智抉择。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坦言:「『让绿于民』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土地商业利益的诱惑。」以云龙湖为例。如果政府拍卖环湖的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直接收益将超过百亿元。面对这样一笔巨额的财富,决策者在城市发展中往往难以拒绝经济利益的诱惑,被经济利益牵着鼻子走,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

但是,曹新平算过另外一笔账:「普通市民可能一辈子只去一次五星级酒店,如果做成开放式的公共景区和绿地,市民却可以天天来公园,这样就改变了新一代徐州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正是把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度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徐州在民生幸福与数字政绩之间,才做出极有气魄的选择——让绿于民。

同样的,为了做好「百年煤城」留给徐州的 34.5 万亩塌陷地块的治理工作,偿还发展过程中欠下的生态债务,徐州的决策者们也采取了生态涵育、让绿于民的思路。他们投入巨资。把各类塌陷区建设成为湖荡优美、涵养生态的修复区。徐州也因此「诞生」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湿地、新景区。昔日荒凉破败的「伤疤」,如今已成为赏心悦目的城市明珠。

徐州「让绿于民」的理念与实践告诉我们,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建设,首先要在理念上寻突破,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祉,让老百姓安享宜居环境是最大的政绩,进而在造福于民和 ODP 崇拜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生态转型。以产业形态塑造城市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产业形态决定城市生态。一座城市有什么样的产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离开产业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是不可持续的。与此同时,良好的、宜居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创业创新。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徐州,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转型正在进行中。徐州是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客观上要求徐州以产业转型带动生态转型,最终实现「绿色振兴」。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徐州用增量来改善和改造结构,用存量的做强来优化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产业转型和生态转型已产生明显的成效——产业结构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走出了一条发展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发展新路。徐州还将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为手段,开发利用煤灰、煤泥等工业废料,建设煤-电-热-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圈,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拓展发展空间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在扬州,生态产业成为新宠,已呈蔚为壮观之势。在生态产业建设中,扬州瓯应绿色发展的趋势,选定「第一方向」、「第一阵地」、「第一关口」。其中,「第一方向」是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聚焦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创成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扬州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扬州智能电网产业基地;「第一阵地」是工业园区建设,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创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其他省级开发区今年将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第一关口」是环境保护,对园区严格设定产业、空间、技术物理、监管和生态等「五条底线」,坚持项目审批 SO、COD 总量控制不能逾越,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逾越,项目环保「三同时」的要求不能逾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的要求不能逾越等「四个不能逾越」。由此,扬州正在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三赢」。

徐州、扬州生态转型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城市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产业形态塑造城市生态。

制度发力,生态城市建设须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论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让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力,是扬州、徐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探索。

扬州、徐州都注重树立考核绿色 GDP,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体制。除此之外,还分别有其他实质性的制度创新。

「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是扬州在国内首创的最为重要、最为着名的生态文明制度。2007 年,扬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全票通过《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的决议》,确定蜀冈西峰生态公园、古运河风光带等 10 个绿化地块为第一批永久性绿地保护对象。决议要求明确每个地块的保护范围、面积和内容,做到定位、定址、定量。永久性绿化地块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动或改作他用,更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2009 年 7 月、2012 年 1 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又分别作出第二批、第三批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决议。在极大扩展保护面积的同时也使这一制度逐步成熟和固化。城市以这种方式保护绿地形成了刚性约束,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另外,扬州还把人大常委会决议的形式用在瘦西湖保护中。瘦西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城市公园中唯一一个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在瘦西湖周边开发建设上实行了严控「宽度、高度、密度、强度」的政策,并通过人大常委会决议形式,实行法治化管理。今后,这项制度还将在城市生态中心建设上适用。

徐州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为这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为促进云龙湖景区的科学发展、永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于 2012 年 5 月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云龙湖景区管委会。这项改革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变职责不清为权责一致,建立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新体制。通过改革,云龙山敞冈改造、玉带河风光带等景区建设得到加速推进,云龙湖环湖景区正在形成完整的景观链条。另外,云龙湖水质监测力度得到加强,违法违章建设已杜绝,水质稳定在三类水平。目前,改革成效得到广泛认可。

扬州、徐州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是一阵风、一时热,也不可急于求成,而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发展固化为一项项制度,靠制度来激励,靠制度来约束,不因决策者的改变而改变,从而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责任编辑:刘忠


作者 苏胜利 徐宏宇 董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