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个字的「三个倡导」表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实践。我们要深刻理解「三个倡导」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本价值追求。其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有独立的内涵,又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富强」就是富足强盛。「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先进文化,「和谐」即和睦协调。总的来说,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目标,体现着国家发展的整体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首先,它们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理念,因而也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自由」即自己作主,它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充分自由和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平等」是指人们平等享有社会权益,平等履行社会义务,它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公平正义,它要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它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总的来说,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公正是底线,法治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了对社会价值的基本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首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的应有态度和应尽责任,是应该自觉遵守和实践的道德规范。其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是 ~ 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即热爱祖国,「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诚信」即诚实守信,「友善」即友好善良。总的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一起形成了对公民个人层次上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要求。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24 个字的「三个倡导」,不仅每个倡导的四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三个倡导」之间不可分割、彼此交融。它们贯穿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内在要求和公民行为标准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而从价值实现的主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需要时刻遵循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系统最终都要落实到公民的理想信念与行为上,表现为对每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责任义务。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一是促进「三个倡导」的宣传教育主流化,把核心价值观融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体现到精神产品的创作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服务与传播体系之中,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二是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先进新典型,批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引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深化。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主流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二是结合实践开展实证研究,全面掌握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主流和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期盼,明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三是开展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与解读,通过深入的理论宣讲,把「三个倡导」讲清楚、讲充分、讲透彻,用以引领思想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推动达成社会共识。
扩大融入贯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制度转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各项事业,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二是把实践核心价值观变成人民群众的制度约束和自觉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日常生活,纳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位等指数测评之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三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区域性发展价值观中的融入。近年来,一些地方提炼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价值观,如「三创三先」的新江苏精神等等。今后要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发展价值观。四是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建设绩效考评。制定建设测评体系,设立全社会认同评价指标,建立督查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项目、指标设定和参数设计等,实现工作指导有力度、落实有参照、考核有标准。
强调实践养成,力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优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需要干部群众的自觉性行动,为此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岗敬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履行党员公民的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结合起来,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其次,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及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带动广大群众的自觉实践。
作者 徐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