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山东探索

近年来,山东城镇化率以年均将近 2 个百分点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尤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该省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农村公共服务向城市看齐。山东瞄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不断缩小差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方面,诸城、莱芜、德州等地都走在了前面,它们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在当地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城里人的公共服务。
拿诸城来说,这个国家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和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实行农村社区化的地级市,把辖区内 1249 个建制村全部合并成 208 个农村社区,构筑了以「中心城区——镇街(道)——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综治维稳工作站、群众工作站、警务室、卫生室等服务站室,配套建设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快餐店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以「两公里」为半径,推行社区服务建设,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基层,打造起「两公里公共服务圈」,为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诸城还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以现代化大中城市的标准建设中心城区,以现代化小城镇的标准建设镇街,以现代化城镇的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活方式城乡对接,全市农村社区全部开通公交车,自来水普及率、有线电视和公路通村率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均达 100%。此外,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在基本实现城乡一体。
工业化与发展城镇化同步。针对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缺乏产业支撑、「新市民」多以小农经济为生的弊端,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全省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为此,莱芜市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德州市提出「两区同建」。两市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搭建了平台,大大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初步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探索了一条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新路。
以德州为例,其「两区」是指农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关键是「同」。在该市,围绕新建社区开展了产业园区建设,让每个社区都有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带动、每个龙头企业都有产业基地。如乡镇所在地社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加工项目的民营园区;乡下社区以建设种植、养殖产业园区为主,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并吸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社区建设种植、养殖产业基地。目前,该市所有乡镇府所在地社区都已拥有一处民营产业园区。
德州的产业园区建设,普遍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将园区规划与现有基础、社区规划与地域位置有机结合起来,提出「1+X」的要求,即:每个乡镇规划建设 1 个产值过亿元的示范园区和若干个主导产业园区;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和社区产业规划,积极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配套加工、农村商贸物流等项目,以项目建设引领园区建设。全市一共规划了 1538 个农、工、商产业园区,现在,已有 421 个农村工业园区基本成型,工业化率达到 54%,多数农民据此有了生活、就业保障。
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固本。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往往忽视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山东却通过农业现代化走出了另一条路径——农业成了许多地方城镇化的第一产业。该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省份,2012 年,已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33 个,位居全国首位,通过农业现代化既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又提升了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做法有四种:
一是寿光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即「专业批发市场 + 农户」模式。以兴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形成产品集散、信息发布、价格调节中心,以大市场、大流通促进大生产。批发市场作为经济实体,提供市场信息、优良种子和农资、生产技术服务等,引导农户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一个区域形成支柱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二是诸城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也就是通常说的「公司 + 农户」模式。以骨干公司为龙头,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合同与广大农户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定向生产、定向销售,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批量原料和资源。三是莱西的生产基地带动型,即「基地 + 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联手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联社,实行股份制运作、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四是莱阳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即建立专业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架起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灵活采用包括合同购销、代理销售、代存代加工、兴办加工企业等多种经营方式。
生态宜居和经济发展共赢。山东提出建设「生态山东」,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2012 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降低 2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 19.4%、23.2%。以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初步遏制,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堪与苏南媲美的山东半岛地区多年来一直是这方面的杰出践行者,无论是青岛、威海,还是烟台、日照,都可圈可点,值得一说。例如威海,始终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战略,近三年 GDP 年均增长 13.3%,而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却分别下降了 14% 和 47%,成功地将城市经济建设同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了「美丽山东」的示范区。该市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加大对环境保护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对在保护环境和治污减排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市(区)、部门给予奖励,对落后产能淘汰、减排工程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镇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以及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与运行等方面给予补助。其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开发高新技术,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对环保产业、绿色经济、节能技术给予支持和推广;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 IS0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从源头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设立「产业红线」,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再次,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内主要河流的生态化改造和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步伐,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升级改造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置设施。
正是因为如此,山东半岛几个大市才绿野常青,碧水长流;也正因为此,威海才始终保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成为天下游客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一方乐土。
作者 段培华 任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