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江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把它放在了发展经济的中心地位。一是中央真正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在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经济工作、检验经济工作成效,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做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二是中央真正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中央「十三五」《建议》在确立「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时,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明确「十三五」发展的原则时,强调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确定「十三五」发展五个方面的重大任务时,把「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首要任务,以整整一个部分的篇幅进行精心阐述和部署,份量尤其重。
中央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涵特征作了简而言之的新阐述,这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样的概括与理论界认识也是一致的。理论界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内涵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但一般可理解为是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分配的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投资有回报,也就是理论界所认为的经济增长效率,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单位投入产出越多,要素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越高。产品有市场,也就是理论界所认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品越畅销,产品升级就越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从而经济增长稳定性就越高、波动性越小,社会总体资源的利用程度就越高。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也是理论界所认为的福利分配改善,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分享性,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该能使众多的生产者从经济增长中受益。环境有改善,也就是理论界所认为的生态环境代价低,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只有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有机融合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高质量的。
「十五」以来江苏经济在保持总体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全省经济经历了「十五」、「十一五」前期的增长加速、「十一五」后期至「十二五」的增长减速回落过程,但总体而言发展质量和效益呈上升态势。一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基本稳定,稳定性好于全国以及沿海兄弟省份。从整个 2000-2014 年的江苏经济运行情况看,年均增长为 12.2%,经济波动系数为 0.508,低于全国的 0.705、广东的 0.715。从 2008-2014 年的情况看,江苏的波动系数均低于全国以及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省,这与江苏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较为均衡有关。二是要素产出率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土地产出率、企业资金效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科技投入效率等提高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产出率。2000 年江苏全省为 5.4 亿元/平方公里,到 2005、2010、2013 年已分别提高到 6.5 亿元/平方公里、10.3 亿元/平方公里以及 13.1 亿元/平方公里。地均税收。江苏的土地产出率要稍高于兄弟省份,2013 年江苏地均税收为 1186 万元/平方公里,浙江、广东分别为 960 万元/平方公里和 938 万元/平方公里,分别比浙江、广东高 226 万元/平方公里、248 万元/平方公里。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微观企业资金效率提高较为明显,2000 年为 7.5%,2005 年为 9.4%,到 2010 和 2013 年均提高到 14.1%。劳动生产率。以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例,2000 年全省为 4.6 万元/人,到 2005 年为 11.5 万元/人,到 2010 年增加到 18.4 万元/人。百亿元 GDP 专利授权数。2000 年为 75.2 件,2005 年为 73 件,2010 年提高到 334.1 件,到 2013 年又提高到 405.1 件,呈现快速提升趋势。三是经济结构趋于高级化,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出占比上升,体现出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大中型企业集中度。2000 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产出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 45.9%,到 2005 年迅速提高到 64.8%,2013 年保持在 62%。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出的比重。2000 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出的比重为 17.0%,2005、2010 年分别提高到 24.2%、33.0%,2013 年为 38.5%,总体上呈现加速趋向。园区产业集聚和产出。全省各类园区集聚了 70% 以上的工业企业,创造了 50% 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70% 以上的工业增加值、40% 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80% 的对外贸易,吸纳了 80% 的实际到账外资。四是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林木覆盖率上升较快、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林木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10.5% 上升到 2014 年 22.2%,年均上升 0.84 个百分点。地表水好于 Ⅲ 类水质的比例。从 2010 年的 53% 上升到 2013 年的 56.3%。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由 2005 年的 5.19 千克/万元下降到 2013 年的 2.48 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由 2005 年的 7.38 千克/万元下降到 2013 年的 2.03 千克/万元。五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就业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稳步提高。
「十五」以来全省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 22% 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 4.5 个百分点,远低于国际发达水平的 35%。资金宏观使用效率明显下降。全社会贷款总额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2000 年全省为 1.43 元,2005、2010 年分别降至 1.21 元和 0.98 元,2013 年又降至 0.95 元。专利技术水平含金量有待提高。与广东、浙江相比,三个省中江苏每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最少,广东省最高为 117.8 万元,这说明江苏创新成果的含金量以及在市场交易中的认可度、接受度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土开发强度过高。全省土地开发强度由 2000 年的 14.9% 上升到 2013 年的 20.8%,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客观地说,主要是各地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操作中,还是重招商、轻创新,重规模、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持之以恒、长期不懈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的劲头不够。
「十三五」时期,江苏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定位,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江苏正处在一个「集中承压期」和「重要窗口期」,迫切需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要突出创新驱动重大战略引导,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更为强劲的动力,明显提升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二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三要强化江苏「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交汇区域的独特优势,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切实提高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四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鲜明导向,强化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全面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五要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统筹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公平共享。
(作者系省委研究室经济处处长)
责任编辑:金 雯
作者 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