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强富美高」 建设全面小康

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更是一个斗志昂扬的开端:
多年来,江苏以占全国约 1% 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 1/10 强的经济总量。今年 GDP 可达 7 万亿元,人均 GDP 超过 1.3 万美元。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
五年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分别增长 54.2% 和 64.9%,位列全国前五,工资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0%。今年,人均年纯收入低于 4000 元低收入人口的脱贫任务将全面完成。
同期,江苏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 17.3%,林木覆盖率提高到 21.2%,主要污染物减排每年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已由 2010 年的 60.5 提高到 72.7。
今年以来,江苏又有 3 个城市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全省共计 8 个文明城市,数量全国第一。「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江苏最美乡村」创建等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
走过「十二五」,面向「十三五」,江苏提出再通过五年的努力,提前实现 GDP 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让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创新开放铸经济强省
创新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开放型经济是江苏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把创新和开放相结合,是江苏保持经济强省地位的重要法宝。
今年 5 月,全球首个石墨烯指数在江苏常州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石墨烯产业竞争潜力居全球首位,江苏已成为石墨烯企业聚集程度最高的省份,专利申请数量也在全国居首。这只是江苏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新科技、新业态正在推动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被学界认为是江苏发展战略的一大突破与创新,标志着江苏的发展方式加快由物质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江苏科技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跃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59%,成为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创新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通过创新加速转型的同时,从江苏制造到江苏服务的历史性变化,正在为江苏经济带来「高、轻、强、绿」的新红利。到今年三季度,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二五」初的 41.4% 提高到 48.4%,第三产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
此外,江苏也在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升级,让经济发展实现创新和开放两条腿走路。在中国货物贸易已居全球首位、进出口贸易额仅次于美国的大背景下,江苏外贸增长方式也应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认为,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应成为未来江苏对外经济新优势的核心,特别是相对于货物贸易的服务贸易,应成为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
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笪家祥说,「十三五」期间江苏确定了「七大战略」,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同时根据对外开放新形势新要求,提出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创新驱动战略拓展为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同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深入推进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
协调发展助百姓增收
「现在家里的收入有了保障,今年万把块钱没问题。」江苏新沂市港头镇付庄村贫困老农刘冰山告诉记者。他腰椎不好,无法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儿子儿媳又身患残疾,去年以来,依靠当地的产业化结对帮扶项目,一家企业帮其建造猪圈并无偿提供 4 头苗猪,还负责高于市场价收购。该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干部袁冬梅说,通过 8 家龙头企业对 32 户低收入农户的帮扶,预计今年户均增收 1.5 万元以上。
这只是江苏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瞄准贫困短板重点发力的一个缩影。江苏省居民收入在全国拥有较高水平,去年人均达 2.7 万元,列全国第 4 位。
在江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江苏省立足建设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全面小康,不断在民生、环保、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补短补缺补软」。
扶贫对象更加细化,不让一个人「掉队」。在扶贫攻坚方面,近年来,江苏上下明确「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的目标。2011 年,江苏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012 年,江苏省将扶贫标准提高至 4000 元。今年,江苏全省将消除年收入 4000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江苏将民生幸福作为「八项工程」之一重点抓好,面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围绕「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目标,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引领各项工作,并适时丰富完善提升,以百姓得实惠为依据,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目前形成了 5 大类、22 项、36 个指标,大多数小康指标都与群众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如 2013 年修订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超过 50% 的新指标,解决了「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问题。
江苏省统计局监测处处长王义兴说,江苏近年统计监测还增加了住房、公共交通、现代教育等内容。仅从财政投入看,去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 75% 以上用于民生保障,省级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 80%。
资料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始终快于 GDP。2011—2014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3.3%,农村快于城镇 1.9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 2010 年的 2.52∶1 降至 2014 年的 2.30∶1,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十三五」期间,江苏将致力于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相对贫困减少,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让创业致富蔚为风气。
绿色发展现美丽城乡
在江苏,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探索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
去年 10 月,江苏首次确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14-2015 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不超过 1520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2.5% 左右。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 5 大高耗能行业,要求更加严格,其新增产能要求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今年 11 月江苏启动首笔节能量交易,这项制度将为节能减排开辟新的路径。
「快」是当下中国发展的一个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GDP 的快速增长成为各地争先恐后的目标。然而南京高淳,却用了 10 年时间坚持对「慢」的选择: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底线,宁可不要工业,也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早期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确实是无奈之举。」高淳区委书记吴卫国认为,引进苏南模式的不成功,反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把绿水青山留给了高淳。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高淳从事休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农村居民达到 6.7 万人,每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近 3 亿元、人均增收 4500 元。去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6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66 万元,分别位居全省同类城市第 7 位、第 12 位,远远高于高淳作为一个整体在江苏同类城市的排名。
不仅要绿色的乡村,也要绿色的城市。据统计,江苏绿色建筑项目已近千项,面积超过 1 亿平方米,绿色建筑规模连续 8 年保持全国第一。绿色建筑的加速推进,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对全省产生了 1.1 万亿元的经济拉动,据预测,「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对江苏全省经济的拉动将高达 3 万亿元。
「江苏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地方立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省份,获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的建筑面积超过 1 亿平方米,居全国首位。」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说。江苏在推进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在全国率先构建「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和长效化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江苏绿色建筑数量、「鲁班奖」建筑数量、全国人居环境城市数量、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江苏主要污染物减排每年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去年 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9.6%,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去年,全省林木覆盖率提高到 21.2%,新增 5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 个国家森林城市、12 个国家生态市(县、区),生态省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认为,江苏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也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最好的省份之一。未来江苏将通过落实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污染防治的系统攻坚、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环境秩序的有力规范、社会公众的共同行动等六项关键举措,确保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目标,努力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
文化建设促文明养成
「社会文明程度高」是新江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江苏通过文化建设为文明养成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建设新江苏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钱存在那里都是死钱,如果把钱用活,就要救助有困难的人。」这是家住江苏南通的知名「中国好人」宋英生前向人们传递的温暖话语。生前,宋英夫妻俩共同立下遗嘱,表示要将财产回报国家、回馈社会。11 月 20 日,她因病去世,享年 99 岁。她捐出了毕生积蓄 100 万元设慈善基金,后又捐出唯一的房产,悼念她的人无不感动于老人倾其所有的「裸捐」。
「江苏好人」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盐城 80 后小伙郑小祥 5 年间两次捐献「生命火种」救人;淮安市 80 后「最美护士」赵茜抗癌 6 年离世,捐献眼角膜让两患者复明。从一个「好人」的凡人善举,到一群「好人」的模范效应,「好人」现象在江苏蔚为壮观,引发了「好人效应」。
让「好人」的故事感动更多人,激励引导全社会尚德向善,这是江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今年 5 月,江苏省已有 760 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成为江苏文化精神层面最美的风景。
「提升文明素质空谈没有意义,需要有一套通俗具体的规范。」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说。在未成年人文明素质提高方面,江苏探索实施以「八礼四仪」为核心的未成年人礼仪教育新路径,即重点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等八大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同时以 7 岁、10 岁、14 岁、18 岁为重要节点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把「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生活细节,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
文化建设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同步,这是江苏提升社会文明素养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文化产业占 GDP 比重从 3% 上升到 5%,文化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为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一架新引擎。2014 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 3000 亿元,提前一年完成目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已经从 2013 年的全国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江苏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这新风貌,展现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展现在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展现在人民群众各方面素质的明显提高,展现在全社会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展现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江苏正深入研究今后五年建设新江苏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努力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奋斗,江苏一定能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冯诚系新华社江苏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杨绍功系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尤 展
作者 冯诚 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