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常州市武进区作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深刻认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整合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武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服务大局为目标,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
始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程,融入发展大局,助力乡村振兴,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构建三大体系。一是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严格落实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实践中心主任、46 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组建十大工作组。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镇村组建所站和网点,形成「区实践中心—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网格实践点」的四级架构。二是全面完善的制度体系。按照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要求,建立联席会议、联系帮扶、培训交流、检查指导、宣传推广、评估考核、经费保障、嘉许奖励等十大长效制度,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开展「文明实践、城乡共建」活动,采取「2+1」结对共建形式,即 2 个区级机关结对 1 个镇级文明实践所,协同推进,互促共荣,实现共建、共促、共赢。三是高效有序的保障体系。区、镇、村三级同向发力,在阵地建设、资金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区指导中心配备 5 名事业工作人员,落实全额拨款支持区中心建设,并与融媒体中心一体打造线上平台。镇(街道)所配备 2—3 名、村(社区)站 1 名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同级预算,区财政每年安排 300 万元专项资金,以奖补方式支持基层所(站)建设,确保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实推进。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立足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充分调动政府机关、社会各界、基层组织积极性,有效挖掘利用好各类阵地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文明实践随时随地」的生动局面。一是阵地全域覆盖。按照「中心—所—站—点」四级架构,在地标性建筑——武进莲花馆筹建区文明实践中心,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职工中心等设立分中心,形成组合式文明实践阵地群。各基层组织立足「一所一品牌 一站一特色」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形成镇(街道)30 分钟实践圈、村(社区)15 分钟实践圈。二是资源多方联动。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体育、科技科普、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等,由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文体广旅局、科协、卫健局、司法局六大职能部门牵头,汇聚多方力量,搭建「六大平台」,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主导作用。做到全年有项目发布、每季有活动主题、每月有工作推进、每周有活动开展、每天有动态信息,全面激活文明实践的力量源泉。三是创新线上平台。发挥「武进有线」资源优势,依托覆盖 14 万用户的智慧社区平台,开通「文明武进」微信公众号,打造「一云六屏」线上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积极与「学习强国」平台进行融合,探索志愿服务信息与武进「党建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使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实现共融互通的宣传优势。
以党群携手为主线,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机关党员、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新乡贤、返乡创业人士、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群体的作用,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一是注重队伍的广泛性。全区形成「总队—支队—队」三级体系、「10+5+N」志愿服务队伍。区级机关部门、镇(街道)成立志愿服务支队,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优势,自行组建若干志愿服务特色队伍,由支队统一管理。目前,全区已组建 39 支区级机关志愿服务常备支队,13 支镇级志愿服务支队,800 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在线注册志愿者数 20 多万人,志愿服务组织 2370 多个。二是注重管理的规范性。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志愿者岗前和专业培训,依托「文明武进」公众号,为志愿服务提供标准教材,累计开展培训 15000 多场,受训志愿者超过 30 万人次。全面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从事志愿服务活跃率达 68%,人均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间达 20 小时以上。持续开展「文明实践 志愿同行」优秀志愿服务评选活动,累计评选表彰 300 多名区优秀志愿者,200 多个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星火爱心社、余美芳馨缘种子社、陈静工作室等服务组织和服务品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三是注重机制的系统性。立足广大群众所需所求,针对文明实践推进的难点堵点,积极发挥基层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区推行「五个三」志愿服务工作法,即:推动阵地、人员、项目「三类资源」大统筹;实行区、镇、村「三级书记」先带头;汇聚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解民忧;做到贴耳讲、贴心帮、贴身乐「三贴近」;实现矛盾纠纷必到必解、困难诉求必到必帮、红事白事必到必引「三必到」。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建设
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五大内容,创新「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文明实践活动,打响群众满意活动品牌。一是普惠式服务遍地开花。推出武进特色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 logo、卡通形象大使「小水滴」,开设「文明大世界 志愿一日行」互动游戏,创新制作手绘文明实践地图,让文明实践传播更具流量,服务更具力量。通过「百姓名嘴」「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听吾说」理论宣讲品牌更聚人气、接地气。通过送戏、送电影、送综艺「三下乡」活动,流动图书室、文艺大篷车把文化服务送进社区、村头,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二是特惠式活动暖人走心。着眼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聚焦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人以及特困群体,组织实施特惠式志愿服务项目。「民生茶室」「老娘舅调解」「老崔说事」关注民生热点,让党员干部经常性、面对面地同群众交心谈心,化解基层矛盾;「平安铃」「良师良言」「帮帮团」「微心愿」关爱特殊群体,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困境青少年解难题、圆梦想。彩虹舟志愿服务队被评为 2021 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先进典型,「333 精准助残」「把爱带回家」获评全省志愿服务项目金银奖。三是集中式行动高潮迭起。坚持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设立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行动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520 公益大集市」成为集中发布、交流、展示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活动,「一碗汤圆的思念」「月是家乡明」等传统节日活动增添每个人的温馨记忆。全年近 2000 场次,参与群众近 60 万人次的集中活动,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责任编辑:张珊珊
作者 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