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
作者
全面可靠强大服务规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强省,理应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发展之需民生之要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显得尤为紧迫。
  
  一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要求江苏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江苏已总体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江苏省委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六个注重”中包括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中也包括文化工程。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底蕴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之所以能够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征程中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江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支撑。而江苏文化的灵魂又突出地表现为新时期的江苏精神。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江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为夺取“两个率先”的新胜利而继续拼搏努力。
  
  二是文化强省建设要求江苏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苏省委提出要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所谓文化事业强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有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坚实基础,文化产业强才会有强大的依托,文化人才队伍强才会有可靠的源头,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才能得到切实体现。
  
  三是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要求江苏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意见》要求“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江苏”,并明确提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和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身体素质。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0.12和2平方米以上。”要把民生幸福工程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难点
  
  “十一五”期间,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全省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正式开放,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至2009年底,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09个,总建筑面积64.83万平方米;文化馆117个,总建筑面积37.74万平方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0个,总建筑面积185.58万平方米。二是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全省建成9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89个基层服务点,共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送图书440万册,送戏1.7万场,送电影76万场。全省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率先在全国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全覆盖。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省美术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率先全面免费开放的带动下,全省公共图书馆全面实现免费服务。2009年,各级图书馆持有效借书证读者达到174.1万人,比“十五”期末的74万人增加135.3%;年書刊文献外借册次达到2444.8万册,比“十五”期末的1493.9万册增加63.7%。四是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全国“群星奖”评奖活动和省“五星工程奖”评奖活动为龙头,全省上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10年,全省文化馆、站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达32092次,举办公益性展览6953个,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综观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江苏离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仍不完善,设施覆盖水平较低。全省仍有少部分县、区没有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全省352个有建制街道,仍有13%的街道没有建成文化站。2009年以来,不少乡镇的文化站先后并入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成为非独立机构,造成这一地区文化站功能的弱化。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免费开放经费投入不足。“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部门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累计908190.3万元,比“十五”时期累计增长134.19%。但是,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财政拨款中,用于硬件建设的经费所占比重较大,而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开展免费开放服务的经费不高。苏中、苏北地区的图书馆普遍购书经费不足,文化馆、站则除了人员工资之外,普遍缺乏开展活动和免费开放服务的经费。
  
  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仍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较少。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的图书有相当一部分针对性不强,农民看不懂、用不上,放映的电影大多是些老片子,群众不爱看。一些基层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水平较低。
  
  四是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全省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数量偏少,有不少文化站只有1个编制,即使现有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也难做到专职专用。此外,由于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资格准入制度,又缺乏培训机制,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素质总体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
  
  五是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没有发挥出整体效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资源分散,使用效益不高。对村和社区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轻管问题,因为缺乏管理人员,农家书屋和村、社区文化室出现闲置现象。
  
  六是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全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水平,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苏州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面,相比较之下,苏中、苏北差距很大。
  
  建立健全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难点,要建立健全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地位作用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消除一些地方领导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现象。加强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领先性的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硬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家和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导责任,全面推动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保障水平。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总量和比重。根据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形成并建立文化经费占财政支出不低于1%、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经费结构科学合理的刚性约束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公共文化软件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经费的投入。根据公益性文化单位设施运营和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确定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转移支付力度,采取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解决地区之间、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均衡的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的理念,继续完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人均拥有面积水平。按照全国领先的标准建设江苏省文化馆新馆。消除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空白,“十二五”期间,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普遍达到文化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80%以上达到一级馆标准。加快县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取消和变相取消文化站的地区必须恢复乡镇文化站的单独建制,实现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室全覆盖。在建好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重点在“管好”、“用好”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目标人群覆盖率、公众有效利用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率,使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出应有效益。
  
  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进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深入了解和研究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多生产适合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政府加大对重点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变政府单向供给为社会多向和基层交互供给,变单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产品与要素供给相结合,变农村基层被动接受为有选择的自主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应做到固定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服务的范围。在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推动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运营。
  
  五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公益性文化单位原有编制不足的,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编制。认真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每个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以上的人员编制,参照当地教师标准,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基本待遇。逐步做到以事业单位录用考试专业化的形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加强对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和服务能力。在村(社区)建立起政府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制度,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同时注意制定特殊政策,引进优秀文化人才。
  
  六是完善公共文化政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根据江苏实际,研究制定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性事业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民营文化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成立江苏公共文化服务基金。加紧出台《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江苏省文化馆管理办法》等,使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系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化馆副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尤健


作者 戴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