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新起点与新思路

作者
作者
创新快速提升效率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三农」工作的科学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当前「三农」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战略阶段

新时期的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环境到了内部约束外部影响相互转化的新阶段,城乡关系到了必须对接、融合的新阶段。

一是农业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近几年农业的发展形势很好,粮食九连增,「菜篮子」物丰效升。有理由说农业生产力水平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日益稳固。

二是农业的经营形式不断创新,特别是组织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近年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中不断植入工业化的经营理念,公司化经营、专业化合作以及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大量涌现,且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其组织化程度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度。

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明显改善,农民的收入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的收入水平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并有进一步赶超城镇居民收入的空间。

四是农民的创业环境总体优化,农民的自我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最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并且为创业农民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五是城乡之间深度交融,新型的城乡关系正在构建。不管是苏南还是苏北,绝大部分的农民家庭不是有孩子在城里读书,就是有重要家庭成员在城里就业、创业。这种现象将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扩散至全省乃至更大的地区。

六是农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扎实牢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展开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正视新时期「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坚持不懈加以解决。

1、农业产业发展领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资源看,我国耕地、水、劳动力等农业必需的生产要素在逐渐减少,而农产品需求却呈刚性增长态势。就我省来说,一方面我省农村土地以每年 30-50 万亩的速度农转非,另一方面人口还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越来越少而消费者越来越多,农业的保供压力会越来越大。就环境看,南于规模化养殖,种养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牲畜粪便无法有效利用,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造成面源污染,农业生产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农业科技支撑看,支持农业持续增产及抗拒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显然不够,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依然很大。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2、需要认真面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存在的问题。规模经济、老板经济、同区经济、集体经济与农民利益的关系难以平衡。既让老板经济发展,又让农民得益,现在看仍是一对矛盾。农民如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受益,分得一杯羹、共致富。如何解决集体经济的发展与维护农民利益的矛盾,防止一些地方借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之名,蜕变成「村支书经济」,侵害农民的利益。在农民的土地收益、集体资产的经营收益分配上,如何使得分配公平、公正,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的资产资源如何盘活、农村的金融保险等服务机制到底如何构建等。这些问题处理好了,农村就有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3、城乡关系面临新的矛盾需要解决。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后,专业农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如何构建;农民市民化如何推进,就居住地和就业看已稳定地成为「实体市民」的农民如何解决「超国民待遇问题」,让其彻底成为市民;如何处理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还有如何缓解城镇化成本急剧高企的矛盾等等。

三、把握机遇,研究探索「三农」工作新路子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主要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城镇化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同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加速,必然会有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农业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明显提高,农民单体资源的拥有量及经营规模将有显着扩大,这为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规模化农场、公司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由于务农人员的减少,农业的比较效益有望显着提升,专业农民的弱势地位将显着改变。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发展权利的尊重,完全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将再掀高潮,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持续改善。三是主体功能区确立的机遇。主体功能区的确立将使农业资源、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等获得更多更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专业农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必然会推出。同时也由于主体功能区的确立,过去一些农业设施完善的生产区域被动地变成非农区域现象会大幅减少,现代农业的阵地将更加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置也随之更具针对性,专业化技术服务水平会大幅提升。四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红利的机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心很大,改革的大方向很明确。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和农业「四化」经营机制的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的平衡,农业获得支持的力度会前所未有,农村的资源价值更加凸现,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五是市场向好的机遇。农村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价格将持续呈浪线上升态势,农民收入水平会「后者居上」,甚至有可能反超市民。

把握十八大给「三农」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重点在六个方面加强研究,加强政策储备,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增强保供能力。以化解资源、环境、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压力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别要研究厘清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处理好发展集体经济与农民单体权益保护的关系。发展什么样的集体经济要有谱,最基本的底线是产权必须明确,农民入股必须自愿,经营及监管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防止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对农民利益强切一刀,防止借组织的力量培肥某个特定个人,而侵害了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三是科学布局农村社会事业。结合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要防止因盲目搞「村村通」、「村村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浪费。四是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要研究制定政策,让转移到了城市的原农民专心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让留守在农村的地道农民更加安心、专心地留在农村,不能搞「一枝甘蔗两头甜」。五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根据建立农村社区、城郊社区、专业农业生产作业区等区域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社会管理模式,使管理更具针对性。六是重视农村弱势群体保护。针对纯农户,特别是对因劳动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农民,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帮扶救助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戈尚达


作者 李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