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城焕发时代风采

作者
作者
全面方案标准深入项目

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扬州的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5.09 平方公里的扬州明清古城,坐落于扬州主城广陵区,街巷脉络清晰、历史风貌完好、建筑特色鲜明,是屈指可数的全国古城保护样本。近年来,广陵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讲话指示精神,以《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为指引,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古城保护更新,致力实现文脉赓续、产业复兴和民生兜底的全面跃升。

着眼宜居宜游,让「古城之美」触手可及

我们秉承「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支持、居民参与、专家支撑」的总体思路,以规划先行引领古城保护更新,着力打造彰显历史风韵、匹配产业发展、符合群众期盼的人居新典范。

在「点」上用足绣花功夫。坚持「小尺度、绣花功、本土化、渐进式」的「微更新」理念,精心精细、分级分类推动 175 处各级文保单位、56 处历史建筑、800 余处传统民居保护更新。围绕「活化利用」,促进贾氏盐商住宅、四岸公所、二分明月楼等重点文保单位「重获新生」,打造一批「看得见、可复制、能推广」的古城更新示范项目。聚焦「修缮提升」,认真实施《扬州古城传统民居修缮实施意见》,完成近 400 户私有住房和 6 万多平方米公房修缮解危。紧盯「拆违治乱」,实施「萤火点亮古城」行动,让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在「线」上串联产业秀带。将主要干道、河道沿线作为产业复兴的关键支撑,重点对古城「三路一环」沿街建筑进行综合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建(构)筑物 13.3 万平方米,整治出新建筑立面 57 万平方米,广陵路更新项目获批省级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 1390 万元;对全长 2 公里的小秦淮河沿线实施「清水活水」工程,进一步提升滨水环境,推动商业店面、特色民居、历史遗存等「串珠成链」。特别是全长 689 米的皮市街,在政府主导实施道路拓宽、配套完善后,引导社会资本、沿街居民等主动参与,保留了青砖黛瓦的古风特色,吸引了知名文旅品牌入驻,迅速成长为集聚各类商户 70 余家、吸纳就业 1200 余人、日均客流量过万的「打卡地」。

在「片」上写好融合文章。因地制宜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发展,「产街融合」取得丰硕成果,仁丰里、东关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其中仁丰里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先后修缮各类建筑近 17 万平方米,现已建成国家 4A 级文化旅游区,年均接待游客 800 多万人次;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投资近 3000 万元,实施了街巷梳理、环境整治、民居修缮等,区域承载能力提升,成为扬州「世界美食之都」的重要窗口;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采用「收储租」更新运作模式,突出市井文化、保留烟火气息,实现产业优化生新和街区转型蝶变。

加快业态重构,让「古城之兴」稳定可靠

我们坚持传承接续与创新发展相得益彰,将繁荣文化、复兴产业、提振品牌作为重要使命,让古城居民充分共享发展红利,不断焕发古城活力生机。

以「古运河重生」彰显文化魅力。广陵古城是扬州「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根脉所在,也是「枕水而居、水城共兴」的生动诠释者。我们立体展现运河文化内涵,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区,积极参评新时代扬州「运河十二景」,持续放大个园、盐宗庙等 4 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和遗产河道古运河的影响力,联动开展「夜游东关街」、皮市街「书香集市」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传统文化有序传承,联动 486 非遗集聚区,发挥古琴艺术、雕版印刷技艺、剪纸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扬州弹词、扬州清曲等 2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 560 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示范作用,植入文化创意、非遗传习、展示销售等新兴业态,以创新发展推动匠心传承,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以「新业态壮大」积蓄发展动力。明确文旅产业「首位度」,编制《扬州明清古城复兴总体策略暨文旅发展研究》,助力「扬州游」「扬州宴」「扬州工」等业态做大做强,将创建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重要契机,推动「十四五」末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6%。加快古城商圈「提能级」,以总投资达 26 亿元、列省重大项目的「扬州明清古城保护暨文旅示范区项目」领衔,不断做优古城投资环境,今年已开展 3 次古城专题招商推介,探索打造夜经济、美食经济、首店经济、非遗经济等特色品牌。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策划开展「皮市街·咖啡文化节」「仁丰里·民俗文化节」等消费活动,通过「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发布,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促进富民增收。今年以来,古城板块已新增就业 1300 多人,拉动全区批零住餐销售额达 35.36 亿元,实现了「逆势上扬」。

以「老字号复兴」增强品牌实力。围绕富春茶社、大麒麟阁等 23 家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和扬州老字号,加快建设总投资 5 亿元的「三和四美二期」等重大项目,推动老字号深耕市场、升级产品、壮大规模。发挥「东关街—国庆路」省级老字号集聚街区品牌效应,对 8 家代表性老字号实施环境提升;修缮更新 5 家老浴室,让古城留住记忆、留下乡愁;引导谢馥春建设省级非遗创意基地,带动其他老字号企业建设博物馆、陈列馆、传习所,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基地,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聚焦兜底保障,让「古城之善」全民可享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始终心系古城居民的冷暖安危,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真正让广陵成为人人向往的首善之区,让广陵古城成为「诗意栖居」的首选之地。

高质量筑牢民生底板。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快布局银发经济,实施银发经济年度「十大项目」,在古城区域创成省、市颐养示范社区 14 个,构建了普惠性、高质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关工作获得了 2021 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加快破解古城「停车难」问题,在现有 8270 个公共停车泊位基础上,通过立体化改造扩容、错时共享等方式,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停车位不少于 300 个。围绕「15 分钟生活圈」配套,聚焦「学位、床位、厕位」等群众关切问题,制定古城教育、医疗、基建等专项发展规划,建成运营日检万人区域核酸检测基地,实施东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和育才小学校安工程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配套,让古城居民更有获得感。

高水平夯实本质安全。市、区两级累计投入 170 亿元实施「八老」改造,整治老宿舍、老宅子、老校舍 90 多万平方米,推动卞宝第故居、「扬州教案」旧址等文保危房解危修缮。持续实施以「一水一电一消防」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累计更换老旧供水管道 25 公里,疏通检测污水管网超 100 公里,同步实施强、弱电杆线下地,让古城居民更有安全感。

高品质提升基层治理。在古城区域首创「微网格」「云格 110」等治理举措,织牢织密「党建引领、多网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确保疫情防控常抓不懈、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公共秩序文明有序。持续放大先进典型示范效应,特别是书写「一家三代『小巷总理』接续服务 70 年」动人故事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琼花观社区党委先进事迹。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与古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让古城居民更有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广陵区委副书记、区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