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实现这一目标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这些目标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指路明灯,是在新起点上奋勇前行的进军号角,从江苏的实际来看,为我们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有必要也有条件走在全面小康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咬定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不放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2003 年,我省确定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标体系。2011 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提出四大类 30 项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到 2015 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 2020 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 年底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1 年超过 3/5 的县(市)达到标准,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近两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展顺利。目前我省正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奋斗,江苏在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显着成就。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 2006 年、2008 年、2010 年分别突破 2 万亿元、3 万亿元、4 万亿元大关,2011 年达到 4911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9644 美元;2012 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 5 万亿元,如果作为独立经济体,位居全球第 18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望突破 1 万美元。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成效显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合江苏实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走在科学发展前列,有必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坚持持续增长与提升质态有机统一。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10 年翻一番。近年来,江苏坚持稳增长与抓创新促转型相结合,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实践表明,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既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统筹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努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增速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优势,着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如果我们把由经济实力等要素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那么通过文化建设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软实力」。近年来,江苏围绕「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培育、文艺作品创作等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十八大报告强调,到 2020 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并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每年都坚持兴办一批民生实事,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对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出了具体安排,成效是明显的。要紧紧围绕报告提出的改善民生目标,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继续兴办一批惠民利民实事,深入实施居民收入 7 年倍增计划,有力有序推进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统筹兼顾。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明确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近年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较好地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生态创建全国领先,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
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结合。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目标。要深刻学习和领会报告关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新精神新要求,充分发挥江苏改革起步早、创新意识强、发展活力足等优势,全面深化以所有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等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要求,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忠
作者 徐山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