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大项目建设牵引高质量跨越发展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近年来,淮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把握项目、改革、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巧用重大项目攻坚,倒逼重点领域改革,牵引发展环境改善,又以更优发展环境磁吸项目集聚、彰显改革成效,形成项目、改革、发展互促共进局面。2021 年,总投资 202 亿元的中天钢帘线项目成功落户,百亿元级制造业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全市在建投资超 100 亿元制造业项目 11 个,其中天合光能、中天钢帘线、台华新材料、南高齿高速齿轮等 8 个项目首期竣工投产,重大项目呈现加速突破态势,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重大项目突破背后,体现了营商环境吸引力的不断增强
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强磁场」。我们大力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连续多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聚焦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聚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动实现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营商便利度「双提升」,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一件事」改革等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居全省第二。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解决项目落地难点。围绕破解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制约,探索实施重大项目要素指标市级统筹制度,建立要素资源市级统筹储备库;推动用地指标「市级统筹、分级负责」改革,推行「标准地 + 双信地 + 定制地」出让模式,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编制 22 个 500 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方案,让「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2022 年,通过统筹市、区两级资源,积极向上争取规划、林业、用地及空间指标,为中天钢帘线项目集中供地 1983 亩,有力保证项目顺利落地建设。
重构工改流程机制,打通项目审批堵点。围绕破除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梗阻」、程序繁杂问题,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系统重构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在全国首创不见面「多评合一」集成服务平台,对项目前期所涉及的技术评估实行一次性集中评审;积极推进「并联审 + 容缺办」,拓展应用「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数字化联合图审」等改革成果,对 6 个审批应用场景实行并联审,对 49 个、34 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容缺办理,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拿地即开工」项目总数全省第二、亿元以上项目数占比全省第一。台华新材料、捷泰新能源、天合光能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由 70 天到 51 天,再到 32 天,不断刷新重大项目落地「淮安速度」。
完善服务管理机制,消除项目建设卡点。围绕防止政策不落实、承诺不兑现、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深化项目建设过程服务管理改革,建立「党政亲商会」、市县两级重大产业项目会办交办、市级机关挂钩县区营商环境服务专员、行政审批「不同意」事项报备等制度,构建项目诚信履约机制,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探索实施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累计上线财政奖补业务项 630 个,其中「免申直补」310 项,推动政策资金应兑尽兑、能兑快兑,为项目建设提供强力支持。优质服务保证了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更加坚定客商「安营扎寨」淮安的信心,天合光能项目从签约到产品下线仅用时 188 天;南高齿高速齿轮项目 30 万平方米厂房一次性验收通过,投资方在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仅 1 个月时,就追加 50 亿元新上二期项目。
重大项目突破背后,折射了产业发展承载力的不断增强
扎实的产业基础、优质的产业生态是项目健康成长最适宜的「气候环境」。我们策应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定位良好产业生态,变拼资源、拼政策为比配套、比服务,引导项目集群式发展,实现项目集聚裂变效应,力争「十四五」末形成一批产值超 500 亿元、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培育产业集群。出台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聚焦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着重培育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PCB 印制电路板、纤维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科学制定产业链图谱,以一个产业联盟、一个核心生产基地、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一批产业智库专家为基础,整合协作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形成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
集聚头部企业。实施重特大项目攻坚行动,健全重大项目综合研判、论证、决策、推进和帮办服务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跨区域信息和利益分享机制,广泛汇集全市资源和注意力,推动实现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型、基础型、关键型项目突破。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成功引进鹏鼎控股「龙头」项目,带动形成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优势产业链;新材料产业成功招引中天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等关键项目,掌握作为众多产业基础的钢帘线、玻纤丝、锦纶丝「三根丝」,确立汽车制造、建筑、化工、纺织等行业优势地位;新能源产业成功引入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天鹏锂能电池等「旗舰」项目,形成在「新三样」领域全面发力格局。
深化园区改革。围绕构建「开发区 + 功能园区」一区多园格局,制定开发园区改革「1+N」制度体系,加强功能园区建设,搭建公共创新和投融资平台,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集聚水平和产出效益;赋予园区更多经济管理权限,动态梳理市级、配套推进县级审批权限下放,对土地等园区急需、与工业企业发展相关,以及难以承接的审批事项,创新实行委托审批、分支机构审批等方式,努力实现「区内事区内结」;加强功能园区一体化管理,推进去行政化、人事薪酬等领域改革,推动 70% 以上的内设机构和人员配置到产业招商、服务和经济管理一线,有序剥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更好集中资源、集聚力量抓项目招引、建设和服务,「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重大项目突破背后,反映了城市功能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投资项目就是投资城市、看好未来。我们牢固树立「大营商环境观」,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改革,整体提升城市形态、业态、生态、神态,全面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让投资客商既有赚钱机会、也有发展空间、更有扎根愿望,使淮安成为「近悦远来」的投资福地。
放大区位交通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等战略叠加机遇,创新南北共建园区合作机制,落实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更好承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产业项目转移和优质资源外溢;放大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全国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重要节点城市优势,构建公铁水空管综合枢纽集疏运体系,优化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机制,实施「公转水」「散改集」运输结构调整及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推动通关一体化、「抵港直装」、「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等惠企改革落地,让来淮投资企业享受更畅行的交通、更便利的通关、更便宜的物流。中天钢帘线项目选择落户淮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实现常州总部到淮安基地「码头到码头、车间到车间」的快速通达,物流成本降低 80%。
放大绿色生态优势。科学把握环保与发展相辅相成关系,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机制,统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无废城市,深入推进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探索「生态岛」试验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拓展生态空间;完善排污总量指标与环境质量挂钩调配制度,建立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统筹推进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领域污染源减排,实施节能降耗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危废处置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开展产业园区源头治理集成创新,为更多新上项目提供环境容量保障。
放大生活服务优势。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相结合,统筹建设民生「七有」,深入实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县中振兴」,持续深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教育高地、区域医疗高地、区域消费中心;创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健全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让投资客商、高端人才等在淮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
重大项目突破背后,印证了干部干事源动力的不断增强
干部是项目攻坚的关键力量。我们紧抓干部这个项目建设的最大变量,持续优化选人用人、管理培养、考核考评等机制,引导激励干部在项目攻坚行动中担当作为、勇立新功。
锻造能力「金刚钻」。坚持把项目作为砥砺干部能力本领的「磨刀石」和「试金石」,健全在项目招引、产业培育等经济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制度体系,实施年轻干部培优成长工程、挂职锻炼「双百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双招双引」、项目帮办等一线「墩苗历练」,让干部在推动发展中练就真本领、硬功夫。通过开展项目攻坚,干部服务发展的专业能力得到增强,获得投资客商充分肯定。中国巨石集团董事长张毓强坦言,正是淮安干部的诚意和规范专业操作,让巨石集团最终选择投资淮安。
激发干事「精气神」。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完善实绩考评办法,推动干部培养锻炼、荣誉表彰、提拔晋升等向项目招引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倾斜,拿出一定数量职务职级专门用于晋升、激励担当作为干部。2022 年以来,涟水开发区接连招引 3 个投资超 100 亿元重大项目,原涟水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相关一线人员因招商成绩突出得到提拔重用,极大激发了干部抓项目、促发展的激情干劲。
送上容错「定心丸」。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干部容错纠错、风险报备、澄清正名等机制,明确容错免责适用范围、条件和具体情形,充实容错纠错典型案例库,定期公布项目建设等方面容错纠错、鼓励激励典型案例,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纪委监委、组织、审计等部门敢于为探索型、创造型、改革型工作「背书」,让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大胆干、踏实干。为不耽误总投资 130 亿元的捷泰新能源项目建设,涟水县发改委分管负责同志同意容缺审批,事后积极指导该项目完善申报程序、补全审批材料,涟水县纪委监委通过「涟快办」事前备案机制对该同志实施容错免责,打消干部后顾之忧,有力保证项目快签约快开工。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史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