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文化民生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作者
作者
全面探索服务构建运行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江苏着手全面、率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规划、投入、队伍、活动、机制等为切入点,以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进行一系列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路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投资近5亿元的南京图书馆新馆向社会开放。投资3亿元建设的省美术馆新馆于今年初试运行。投资7亿元的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此外,苏州、南通、扬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开放。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06个,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15个、县级馆90个,市级图书馆平均建筑面积10667平方米,平均藏书76.12万册(件),县级图书馆平均建筑面积4663平方米,平均藏书16.89万册(件)。共有各级文化馆117个,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12个、县级馆104个,市级文化馆平均建筑面积4231平方米,县级文化馆平均建筑面积2363平方米。共有博物馆108个,其中省级馆2个、市、县级馆106个。共有文化站1313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067个,平均建筑面积990平方米,街道文化站246个,平均建筑面积1346平方米。行政村普遍建有文化活动室。
  二是文化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两个高于”的要求,即:每年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业投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2006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经费17.4亿元,财政拨款的增幅为13.19%。2008年,省财政拨出文化事业总经费2.5亿元。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对“两馆一站”的拨款为5.68亿元。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目前,全省文化系统从业人员为100141人。其中图书馆从业人员2527人,高级职称279人,中级职称819人。文化馆从业人员1971人,高级职称231人,中级职称705人。博物馆从业人员2360人,高级职称210人,中级职称433人。文化站从业人员3786人,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537人。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近几年来,通过举办民间艺术节、少儿艺术节,敬老日大型文艺汇演、农民美术书法大赛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突出文化惠民,深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精心组织文物等巡回展览,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享受到江苏珍贵文化遗产。连云港市“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昆山市陆家镇文化中心广场和吴江市桃源镇严慕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
  
  文化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目的也是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点”就是重点。城市的重点是社区,农村的重点是乡镇,而重中之重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线”,就是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部门条线分工,通力合作,互建互补,共建共享。“面”,就是点线互联,纵横交错,全面覆盖。保证省有四馆:即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市有三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有二馆:即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即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即文化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实现“三大覆盖”:一是阵地覆盖,即遍布全省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乡镇、社区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二是网络覆盖,即有线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三是内容覆盖,即“三送”工程和农家书香工程,以及各地开展的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等。
  积极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2005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确定17个乡镇文化站进行试点,对建设规模、体制创新和建设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其中规定试点乡镇文化站的建筑面积,苏南地区不低于2000平方米,苏中地区不低于1500平方米,苏北地区不低于1000平方米:公益服务项目设综合展示厅、多功能活动厅、体育健身和老年、少儿活动室、书刊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以及农村电影和其他因地制宜、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服务项目;用于经营性项目的设施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30%。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成立了试点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和协调。建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和奖励制度,对每个新建的乡镇文化站给予30万元资金补助。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省扶持资金510万元的带动下,市、县安排配套资金325万元,乡镇自筹资金586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470万元,试点乡镇文化站均建成开放,平均建筑面积2226平方米,成为当地标志性文化设施。
  省委、省政府将乡镇文化站建设列入农村十大工程和新五件实事,投入7670万元,对经济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的446个无房和不达标文化站建设进行扶持,明确对无房文化站的建设补助每个30万元,对面积不达标文化站的建设,视面积差额和工程量大小,每个补助5至20万元。2008年底,省政府下达的44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到“十一五”期末,一个高标准的省、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全覆盖的基础设施网络将全部建成。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省委省政府把“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列入农村十大工程和新五件实事。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对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每年赠送价值1万元的图书,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集中购买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图书,直接配送到全省经济薄弱地区的县(市、区)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再由乡镇文化站以流动文化服务的形式,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二是对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开展送戏活动,标准为每个乡镇每年4场演出,每场补助2000元,主要是依靠县级剧团送戏下乡,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省、市剧团每年也要组织一、两台高质量的演出下乡。三是按照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要求,对经济薄弱地区开展送电影活动,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场补助80元。所需电影拷贝由省集中采购并免费配送给经济薄弱地区县(市、区)。4年来共送电影47.9万场,观众8000多万人次,送戏11095场,观众400多万人次,采购图书255.6万册,电影拷贝4000多个,数字电影放映设备530台,取得广泛社会效益。同时积极推进“共享工程”的深入实施,以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的达标升级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对城乡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努力推进文化设施免费开放。2008年初,根据全省文化设施的发展水平,结合人们对这些文化设施的广泛需求,我们果断做出决定,省级三大文化设施——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于春节前向社会长久免费开放。这一行动,一方面得到群众的拥护,参观人数激增,南京博物院一天有上万人;另一方面得到中央领导及相关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李长春同志亲自批示,希望江苏为全国免费开放创造经验。随着工作的推进,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南通、连云港等市级综合博物馆,仪征等县级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等专题馆,以及南通地区的所有博物馆均实现免费开放。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174家。同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积极面向社区、农村,积极开展流动服务、网上服务及举办讲座、展览和培训等延伸服务。目前,我们正在采用分阶段、分类别、分步骤的办法,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逐步向苏中、苏北地区扩大:从人流量较少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向市级馆推进;从规模较小的纪念馆、行业博物馆逐步向历史综合博物馆拓展,不断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大胆创新投入机制与运行机制。在试点乡镇文化站中,实行公有民营制的有6家、股份合作制的有7家、目标责任制的有4家,运行情况都比较好。实行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的乡镇文化站,在确保公益性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有效依靠了社会力量,灵活运用市场和企业机制,以前那种“死不了、活不好”的守摊子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办理了县级文化部门和乡镇政府共有的产权证,文化设施被随便拍卖、出租现象得到控制。目前,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充分借鉴、运用了试点经验,全省建成了一大批设施领先、功能齐全的文化站,并以先进的机制和优良的服务开始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实现了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主的阵地建设等目标之后,即在硬件投入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另一个问题凸现出来,这就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问题。我们决定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省1103名乡镇文化站长和106个县(市、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自2006年11月开班以来,我们共办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15期,有1020人受到培训。实施以改善文化民生为重心的
  
  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民生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是当前文化工作面临的一個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努力做到“五个突破、五个并重”:一是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文化民生上求得新的突破,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二是在繁荣文化艺术上求得新的突破,坚持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并重,创作与生产、生产与演出并重。三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求得新的突破,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业态并重,国有与民营并重。四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求得新的突破,坚持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搞活内部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重。五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求得新的突破,坚持物质与非物质、保护与利用并重。在改善文化民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
  一是要率先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个率先”包括文化的率先。江苏有条件、有能力、也应该在全国率先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才与文化强省相匹配。为此,需要认真研究全面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主要指标,在10年建设文化大省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努力,争取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高标准的文化强省。
  二是要大力实施艺术产品创作生产。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任务。继续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打造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题材艺术精品,积极配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带动各地区、各剧种、各门类文艺作品创作的全面繁荣。充分发挥江苏艺术人才优势,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强烈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舞台艺术和书画艺术精品。在持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争取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全国美展等重大评比中有更多的优秀剧目、美术作品入选获奖。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服务阵地。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省级标志性设施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对外开放和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村文化室建设,并做好对村文化室建设的业务指导工作;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的倾斜力度。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出台并实施《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完成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实现乡镇基层服务点全覆盖。
  四是要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性地组织精品剧(节)目下基层进行公益性巡演。继续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省“特色文化之乡、团队、家庭、标兵”评选命名活动,为公民参与文化活动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搭建平台。从2009年始,落实省农村文化“以奖代补”资金每年4000万元,主要用于对乡镇正常开展文化活动给予补助奖励,全面培训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
  五是要不断推进文化改革与发展。探索苏南地区、城市和重点企业对苏北农村的帮扶办法。改革政府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投入方式,实施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设立省农村文化“以奖代补”资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结合各级财政的专项投入,为全省各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刘 忠


作者 章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