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展: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提升标准解决
“三步走”战略在江苏
  江苏与中国现代化战略有深厚的渊源。1983年邓小平的苏州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此后,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并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
  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是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基础和主要问题提出的,反映了发展理念、目标和路径的统一。依据这一战略,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摆脱贫困达到温饱和实现小康重要的两步。人均GDP800美元的小康标准,其目标简明直接,就是要尽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手段和路径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即进入“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时,在党的十六大上,我党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因此成为巩固前二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继续推进基本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江苏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全面小康”的省定指标,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18项计25个指标,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图景。经过“十五”到“十一五”的努力,目前江苏总体上达到了省定小康指标,2/3县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江苏“两个率先”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目标。这就是,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江苏率先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将现代化目标数字化、明确化,使其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基本现代化与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比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而基本现代化则是我国现代化征程上的关键阶段。与全面小康标准相比,江苏制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在理念、目标和路径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体现了在渐进中发展、提高的阶段性特征。
  任何社会进步都必须以物质资料的丰富为基础,因此,经济发展仍然是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江苏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都将经济发展指标列为第一类指标。但是,略加比较可以发现,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两项依然保留外,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增加的指标,反映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理解上的提升和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指标的设立,强调从注重生产向生产和消费并重,强调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在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扩大内需是我国今后长期的方针,也说明,只有消费支撑的生产才是可以持续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的设立,用以衡量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的程度。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体现了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理念。
  在人民生活类,基本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更加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了民生幸福的要求。新增的人均预期寿命指标,是国际上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医疗设施的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指标的设立,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保障性住房供给、机构养老等方面,构筑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网络,降低了社会风险,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从细节上看,同样是交通改善,全面小康考察的是道路数量和标准,基本现代化指标考察的是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同样是居民住房改善,前者考察的是住房面积,后者考察的则是成套比例。无疑,后者体现了更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更高的生活标准。
  社会发展程度反映社会现代化的水平,社会发展首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在江苏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值得关注的是与人有关的指标设置。首先是人的发展水平指标,以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平;以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和高技能人员数,反映社会人才水平,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改善社会风气、推进民主制度、促进文化发展,这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基尼系数进入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体现了现代化要求的公平理念,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等指标设立,说明在基本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成员对判断政府工作有更大的发言权,体现了民主的进步。
  基本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指标与全面小康比较,要求更高、更科学。高耗能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基础原因,也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设立单位GDP能耗这一硬性指标,形成倒逼机制,才能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与全面小康将绿化水平作为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相比,基本现代化更关注空气和水的质量,以保证人民生活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
  最后,单独设立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指标,给社会发出这样的信号,基本现代化的最终标准不是掌握在官员手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生活的享受者,也是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最终评判者。基本现代化:从蓝图到现实
  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过程。指标体系的设立,仅是勾画了发展的蓝图,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基本现代化从指标到现实,江苏需要进一步解决下列矛盾和问题。
  一、转变发展方式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根据基本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发展不能再以大量物质资源投入为驱动;国际市场的变化,也限制了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但是,矛盾可能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结构优化、利益调整、制度创新、经验积累。特别是,创新需要时间,可能失败。这就要求省委省政府,在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周期、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因考核方式不当,导致重新追求急功近利,影响发展方式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方式和职能,也要适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实行转换。现代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应该是推进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将精力用在维护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增加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产品。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使三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更趋一致。
  二、目标坚定不移与过程循序渐进。从江苏前30多年发展的轨迹看,我们对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推进。
  首先,要承认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提出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后,全省自南向北陆续要提出各自的指标。要防止将省定指标机械分解,鼓励各地在遵循基本现代化一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区位基础、资源基础、产业基础提出有各地特色的发展目标。
  其次,在保护各地推进现代化事业积极性的前提下,防止出现超出能力的“大跃进”。民生幸福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防止因超出能力的承诺和投入导致不可持续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现代化与福利化相提并论。我们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正确的文化引领,将社会福利的提高,建立在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基础上。
  三、显性指标与内在要求。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看,许多现代化的内涵虽然非常重要但却难以用具体指标进行衡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更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心态的现代化。后者不仅难以以具体指标进行界定,而且需要更长的时期和更艰巨的演化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在紧盯现代化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基础层面、内涵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例如,许多地区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看作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这就有失偏颇。在现代化事业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建设,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内容。同样,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方面,也要通过长期的有效宣传、示范引导才能取得进步。


作者 蒋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