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扬州是个好地方,也是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特色鲜明、传承有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技艺人才。近年来,扬州市围绕「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创新打造以「院室区园」(研修院、工作室、展示区、创业园)为主体的培育阵地,助推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唱出了连台好戏。全市现有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41 人,累计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和「能手」93 人次、「新秀」286 人次。
聚焦技艺传承,让乡土人才「薪火相传」。技艺技能是乡土人才的立身之本、成业之基、发展之道。扬州市以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院和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大力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努力实现绝技不绝、人才不断。搭建育才平台。整合全市职业院校特色学科资源,挂牌设立 3 家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院,聘请名人大师、高校教授担任「工匠导师」,运用现场教学、操作实践、座谈沙龙等现代教学方式,帮助乡土人才提升文化、更新技能。持续实施基层农业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先后与扬州大学等高校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 300 余名。乡土人才王莹带领茶艺团队用心研习多种茶文化产品,开设习茶课程 120 期以上,举办富有扬派特色的传统茶会(非遗项目)220 期以上。构建培养体系。突出高端引领,采用「领衔专家—指导专家—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选聘 74 位业内声望较高的「乡土名师」领衔成立市级乡土人才名师工作室,开展手把手帮带、面对面传艺。连续 5 年给予已建的 64 家名师工作室累计 1615 万元资金补助,帮助聘请 200 多位国内外行业领域资深导师担任指导专家,精准培育 600 多名培养对象。放大品牌效应。好的技艺不能只是「门内香」,还要打开门走出去。扬州市引导乡土人才推进技艺传承、技能提升和技术革新,提升品质品位品牌,更好地聚人气引人才。非遗传承人夏梅珍与汉服文化协会合作,把非遗项目「扬州中秋拜月」和「扬州汉服技艺」融合起来,创建「细君」汉服品牌,研制各式汉服和汉代首饰数百件(套),受到线上线下不少年轻人的追捧,一批青年学徒拜入其门下共同研究推广汉服文化。
聚焦产才融合,让乡土人才「蓄势赋能」。乡土人才技艺技能虽强,但往往创业经验不足、政策把握不准、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扬州市遵循市场规律,推动乡土人才项目化入驻园区,加快与现代产业、科技、资本深度对接,促使产才融合、聚合裂变。延伸产业链。聚焦「一县一品」和产业特色,集成打造运河「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等 7 个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区,提供包括创业辅导、项目资助、科技支撑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创业园区(街区)发展。入选 2020 年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的宝应县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共入驻上下游企业 40 多家,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莫元花,带领 3000 多名农村留守妇女从事乱针绣设计、加工和技术创新,年产值逾 3 亿元。融合科技链。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手工业加速趋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形势,积极引导传统技艺技能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乡土人才加强科技武装、拥抱信息时代。打造「扬州好地方大师造好物」乡土人才创业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推广乡土人才网络直播,市场化开发小程序店铺、抖音、视频号、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推出一批深受欢迎的「网红爆款」,产品推广 VCR 累计点击量达 136.3 万人次,「藕遇绿杨春」茶藕礼盒销售额超 100 万元。「全国河蟹养殖能手」、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李永政与 300 多家养殖户签订协议,采用「公司 + 基地 + 农户 + 网络销售」产销模式,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其个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扶持资金链。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市级设立 3000 万元「天使梦想基金」,面向有发展潜力的乡土人才,单个项目给予 20 万元资金资助。同时,广泛与银行金融、风投创投等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乡土人才特点的金融产品,定向提供「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服务。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梁宝富创办的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公司,在资本扶持下已于新三板挂牌上市。
聚焦反哺乡村,让乡土人才「造福桑梓」。乡土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村,理应服务本土,在带领致富上发挥更大作用。扬州市采取搭建展示区、加强政策引导、树立典型标杆等方式,推动乡土人才先富带后富,扎根乡村造福一方。搭建平台聚合力。打造「486」非遗集聚区、「三把刀」文化体验区、景观园林示范区等乡土人才成果展示交流平台,集聚雕版印刷、古琴艺术、剪纸、玉雕、刺绣等各层级非遗项目近 70 个,通过活态展示、艺术品定制以及建设传习基地、举办非遗项目交易展演等系列活动,把传承非遗文化的乡土人才聚集在一起,将创造成果推向市场,让乡土人才出名、乡土技艺出彩。中国古琴斫琴大师、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田步高,领头创办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推动扬州古筝产品工艺化,先后申报「双箱」「双弧」等国家专利技术,「龙凤」牌乐器发展成全国着名品牌,全市已累计集聚琴筝企业 200 余家,销售总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80%。政策加持增动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树立「市场认可的就是人才」的导向,建立适合乡土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全市 500 多人次通过考核并获得专业能力证书。完善「十大能工巧匠」、企业「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荣誉体系,对领富带富能力强、贡献突出的乡土人才,给予享受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优先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并给予其他荣誉。在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扬州市小木匠吴晋卿获家具制作银牌,取得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获得市财政跟奖跟补 110 万元。多方共举提效力。坚持多部门联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头雁」效应,大力发展乡土人才专业合作社,形成创业就业集群,目前共有 926 名乡土人才创办企业或领办合作社,直接带动 5600 多人就业,主营业务收入近 25 亿元,人均纯收入达 6 万元,涌现出熊立群、詹国胜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
聚焦示范引领,让乡土人才「破土成才」。一人香不算香、个人富不算富。乡土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产业的开拓者、群众致富的带领者,在乡非乡、说土不土、要才有才。扬州市着力构建乡土人才精准培育机制,重点培育一批适合本地特点、扎根乡村基层、热爱乡村事业的乡土人才。支持兴办企业。一门好手艺往往能发展成为一个好企业。扬州市注重用好市场化社会化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为乡土人才提供工商注册、税款缴纳、政策资讯、市场信息、产品推介等专业服务,鼓励有能力的乡土人才办企业、兴实业。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乡土人才市场,定期举办古建、园艺、烹饪、美发、修脚、沐浴等乡土人才招聘会,每年帮助万名乡土人才就业创业。培育青年人才。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一批人才发展一片区域。扬州市把支持培养青年乡土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乡土人才「接班人」「后备军」建设。率先将 600 名乡土人才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推动脚艺、搓背、烹饪等乡土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发挥阵地作用。放大「院室区园」品牌效应,擦亮扬州「琴筝文化之都」、鲁垛「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湾头「中国玉雕之乡」等金字招牌,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帮助更多人吃上手艺饭。打造乡土人才集聚区,推行「特色人才 + 特色产业 + 特色区域」模式,切实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多起来、强起来,助力「好地方」扬州建设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作者 扬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