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才发展建设「枢纽新城」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号召。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支持苏北地区发挥优势,努力实现跨越赶超。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淮安抢抓区域交通条件改善机遇,聚焦人才发展,为「枢纽新城」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突出机制创新构建双招双引大格局
受苏南、上海等地人才「溢出效应」以及自身产业对人才承载能力的影响,淮安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从「输血强身」到「造血强身」,致力成为汇聚才智、成就梦想的热土,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强化协同联动机制。伴随高铁贯通,淮安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淮安建立「双招双引一体化」联动机制,将重大项目招引与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度绑定,充分利用发达城市溢出效应,主动接受北京、上海等城市辐射带动,承接溢出产业和人才。举办中国·淮安(上海)城市推介暨经贸合作洽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城市主旨推介,宣传人才政策,一批质态好、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淮安。今年下半年,全市联动开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和招才引智「百日竞赛」活动,短短数月就引进落地院士团队 3 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22 名。
搭建以赛引才平台。举办首届「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之后即可「免试」纳入「淮上英才计划」享受资金资助和政策扶持,吸引大批创新程度高、产业化前景好的优秀项目参赛。在大赛过程中同步举办项目路演,积极为人才对接金融资本,同步推进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厂房、优惠政策及全流程帮办服务,一批优秀项目在决赛开始之前就已迅速落地。
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坚持引才工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挖掘在外乡亲乡贤宝贵资源,搭建「以才引才」平台,建设乡贤人才数据库,推出引才荐才积分制,鼓励乡亲乡贤推荐人才项目来淮安落地。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设立人才工作站,选派 20 余名熟悉产业布局、精通人才业务的优秀年轻干部组建专业化招才引智队伍,就近开展人才招引和人才服务。
突出产才融合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产业是人才的载体,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城市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产业和人才的竞争。淮安坚持「产才融合」理念,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螺旋式上升。
发挥政策牵引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发展和重特大项目建设,出台《淮安市 333 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大幅提升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的资助力度;陆续出台淮安「人社 12 条」「科创 16 条」等最新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推动人才工作市级财政投入倍增,撬动全市人才投入增长十倍以上。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关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一揽子」人才新政策。
提升引才精准度。把创新能力和企业需求放在评价人才的重要位置,推动企业与高层次人才精准对接。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科技镇长团「服务产业强链、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摸排创新需求,在后方单位海量的「资源池」「人才库」中对接合适人才。建立「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机制,发布首批 30 个项目「揭榜挂帅」榜单,帮助企业精准引才破解发展难题。
增强企业主动性。改创新人才「评审制」为「认定制」,取消名额限制;支持企业柔性引才、弹性用才,提升企业引才创新主动性。在政策引导下,苏盐井神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杨春和技术团队,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层状低品位盐矿大型储气库建造世界性难题,将采空区地质隐患转变为宝贵的地下储库资源。探索「飞地引才」机制,鼓励企业在发达城市建立「人才飞地」。
突出青年人才汇聚城市发展活力源
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战略目标,切实把青年人才招引放在推动城市人口增长能级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体安排,着力引聚青年人才到企事业单位挑大梁、当主角。
发放就业创业政策礼包。立足打造青年人才事业起步「第一站」和安居留居「好家园」,将大学毕业生纳入「333 产业」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对到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发放多类补贴。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出台专门政策,提供初创、场租、运营、带动就业等多项补贴和支持政策,为青年人才成就事业、实现梦想助力加油。
开辟来淮留淮绿色通道。大力实施淮安籍大学生「雁归」、驻淮高校优秀毕业生「留凤」工程,集中开展「名校优生」「名企优才」引进。通过适岗评价、面试面谈等方式集中引进「名校优生」,打造与公务员、选调生招录并行的规范化、常态化体制内人才引进通道。在全市优质国有和民营企业中征集高薪岗位,搭台发榜集中招聘「名企优才」,在国内许多高校和省级招生就业中心设立「引才工作站」,推动「零距离」「全年度」招引青年人才。
关心青年人才发展成长。在全市推行老干部和「名校优生」结对助才成长活动,为青年人才工作生活配上「成长导师」。定期举办人才联谊等活动,搭建青年人才交流交友平台,帮助青年人才快速融入淮安风土人情,感受淮安热情魅力。拓宽青年人才培养路径,将「名校优生」纳入年轻干部后备队伍培养,通过多岗位锻炼、挂职交流等方式给优秀青年人才搭台子、压担子,已有多名「名校优生」被提拔或调入市级机关。
突出拴心留人打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坚持将人才生态作为城市持久竞争力,树立人才「店小二」意识,放大人才服务品牌效应,齐心协力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大好环境。
打造「爱您」工作品牌。用淮安「爱您」浪漫谐音表达对人才的最高礼遇和最大诚意。将 9 月 20 日设为「淮安人才日」,每年集中举办人才政策发布、重大奖补兑现、人才峰会、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等活动。每年为在淮大中专院校学生举办集体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市党政主要领导出席活动,向大学生发出做城市发展「合伙人」的邀约。
提升人才安居工程。围绕人才来淮「住在哪」这个最迫切问题,出台人才安居保障意见,积极推动人才公寓建设,打造「设施齐备、拎包入住、方便安全」的人才公寓模式。提前布局「十四五」期间主城区、大学科技园、县区园区高层次人才街区、人才小区建设,扩大安居保障范围、提升人才公寓容量,确保来淮创新创业、就业工作的每一位青年人才都住有所居、居有所乐,推动形成「来淮即安居」良好局面。
做优人才服务保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要素支持人才发展,做大「淮上英才创投基金」规模,加大对人才项目政策性股权投资力度,支持创业项目产业化。建立人才数据库,打造一站式、全流程的「淮才通」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完善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服务协调机制,妥善解决人才「小家」问题,扫除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向人才定制发放「淮上英才卡」,在观影观剧、交通出行、医疗保障、旅游健身等方面为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或优惠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敬才浓厚氛围,打造人才近悦远来、住有所居、业有所成良好生态。
作者 姜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