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保持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95 年来,我们党正是依靠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子之心」,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正脚踏实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疾驰而去!
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是立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人民」,多达 108 次,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也显示了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把人民立场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标志着我们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境界。
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是由我们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所决定的。所谓立场,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秉持的态度;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秉持的态度,具体说来就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她的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人民性上。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党的「两个先锋队」作用得到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永久不变的基本遵循。建党伊始,我们党就在自己的旗帜上作出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从当初的立党为公到现在的执政为民,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历史警示我们,坚持人民立场,党就会赢得人民支持;反之,就会失去人民支持,甚至亡党亡国。苏共曾取得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但从建国到亡国,只经过了短短的 72 年。当时的一个调查数据昭示了背后的根本原因:85% 的受访者认为,苏共代表的是官僚阶层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已经从建党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 8875.8 万名,基层组织 441.3 万个,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障。
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毛泽东曾经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指出:「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功。革命之火在江西初燃时,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认识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革命成功的「铜墙铁壁」,他关于团结群众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胜利的预言最终成真。1956 年 9 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全党要高度警惕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邓小平始终坚信群众的力量,他认为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经验和方法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发明的,脱离群众党的事业就注定会失败,被人民所抛弃。可见,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群众路线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正如毛泽东所讲,「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不断丰富群众路线实践,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固本强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有机统一起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赋予了为民、务实、清廉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具有鲜明创新价值,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三、致力于把赤子之心转化为惠民之行
人民为国家之基,人心乃国家之根。「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句儒家的治国名言,昭示了「民心向背」的千古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常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着力把赤子之心转化为惠民之行。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了解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立党为公,从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是 95 年来我们党始终践行的原则。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我们党不断赋予为人民服务宗旨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拓展了群众观点的科学内涵。他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要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其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观念,领导干部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1.7%,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因时而化、与时偕行,强调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点明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要求。「网络群众路线」开辟了党同人民群众交流的新平台、新途径、新渠道。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网络恐惧症」,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形成网络良性互动,在线上与线下联动中落实制度化的工作格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人民主体的评价标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让干部的评价主体回归人民本位,才能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踏踏实实地落到实处。
再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努力实现共享发展的价值目标。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与两极分化迅速扩张的不协调态势,改革的红利越来越小,社会公平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新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然,共享发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方方面面。譬如,要紧紧抓住推进精准扶贫脱贫,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着力促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 周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