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养眼」 行稳致远

一位鉴赏名家就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传授心得:他从来不研究赝品,而是每个月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一直盯着古董看,直至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把这叫「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之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这里的「养眼」,意指培养眼睛恒久的专注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对领导干部成长进步颇具启发意义。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只有学会「养眼」、坚持「养眼」,才能练就一双心境澄明、明辨是非的眼睛,也才能格局大气、信仰弥坚。
养眼,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迷眼」。一个人眼睛看到的东西,必然会深刻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便为有力例证。孟子原住在乡郊墓园旁时,他就止不住去学祭拜丧葬之事;当迁至闹市屠夫旁时,就止不住去学买卖屠杀之事;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最终成了大思想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其重要的成长环境,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能做到「不见可欲」心不乱,「非礼勿视」不逾矩。领导干部面临着「五色令人目盲」的成长环境,只有自觉净化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保持与「不洁之物」适当距离,才能不被外物所惑,不偏人生正道。相反,如果被「乱花」迷眼,盯着不该看的东西,则无法固守初心,极易在眼神散乱的地方绊倒。
大如巨蠹白恩培、倪发科喜玉喜石成瘾,小若蝇贪龚爱爱、马超群爱房爱钱如命。他们不少都有着「贫苦的童年」,经过「奋斗的青年」,但都在「上升的中年」里迷惑于乱人心性的「香花」,受惑于掩耳盗铃的「糖衣」,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晚年」。物物而不物于物。过眼之欲不遏,将如初食鸦片一般越陷越深,从而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修炼专注的眼力,是养眼的关键之举、要害之处。如果对从事工作左顾右盼、见异思迁,就无法持之以恒、行稳致远。唯有专心致志,「我的眼里只有你」,才能有所成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 余年紧盯一粒种子,为亿万民众解决粮食问题;「云岭工匠」耿家盛,30 年聚焦「一把刀」,改进了 400 余项零件生产工艺;退休干部杨善洲,22 年专注一片绿,白了头发,绿了荒山,造福家乡百姓。他们面对各种喧嚣与诱惑,眼睛始终专注专一,用一片赤诚、一腔热血为群众打拼幸福生活。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领导干部「养眼」,最根本的是涵养政治定力,练就政治慧眼。上个世纪 20 年代末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革命陷入低潮,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弥漫悲观思想。1930 年初,毛泽东同志全面、系统、深刻地洞察与分析了当时多种矛盾关系,深邃而又有远见地指出革命高潮即将迅速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之后革命形势发展,印证了他的预判。正是无数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能够登高望远、拨云见日,从而噼波斩浪、勇立潮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滚滚向前。对每一个领导干部而言,无论主政一域或身处一隅,唯有心怀远大理想,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信仰信念,眼睛才有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穿透力。我们要经常回看走过的路,比较他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聚力聚焦,执着坚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作者系江苏宿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杨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