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特色产业:奏响江苏乡村「富民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决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与机构。
立足资源禀赋,特色更加彰显
从南到北,「一村一品」百花竞殊,「一镇一业」各擅其长,「一县一特」集聚发展,「特色田园乡村」争奇斗艳,江苏各地立足禀赋,充分发掘区位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错落有致、产业互促互补、产品有口皆碑。
在农贸市场或者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以江苏地名为字头的农产品比比皆是:阳澄湖大闸蟹、阳山水蜜桃、盱眙龙虾、高邮鸭蛋、宝应荷藕、泰兴雪梨、东海老淮猪、响水西兰花、四河青萝卜、溱湖簖蟹……这些农产品带有的地理标志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既是农产品特色和品牌的认证,又是农产品在市场中「开疆拓土」的天然广告。作为农业大省,江苏现拥有 137 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大省。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支苏平说:「一个地理标志,背后就是一个产业。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非常强,不仅有助于富民增收,还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据介绍,地理标志注册后,会带动产品价格平均提高 50%,居民增收超过 30%」。
「特色」要「特」,「产业」要「聚」。除了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江苏还在致力打造具有规模和集聚力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上下功夫。近年来,江苏把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中晚熟大蒜产业集群项目、国家苏系肉鸡产业集群项目在江苏大地如火如荼开展,小龙虾产业也已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在盐城,黄河故道沿线特色产业示范带徐徐铺开,建成大葱种苗中心、千亩莲藕基地和 5 个标准化万头养猪场;在 327 省道沿线两侧,依托海翔生态农业、望嘉园蔬菜基地,形成集中连片设施农业总面积 666.67 公顷。在苏州,创建了一批省、市级花卉标准园,强点扩面,示范带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花卉产业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目前,全省十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已达 199 个,小龙虾产业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新增 15 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 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省有 18 个十亿元镇、28 个亿元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录。白蒲茶干等 86 个乡村特色产品和马庄香包传承人王秀英等 18 个能工巧匠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
强化质量管理,发展更加安全
品牌叫得响,质量管理和发展安全是关键。乡村特色产业涵盖现代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特别是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近几年,江苏坚持「产管并重」,积极推动地方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者主体责任的落实,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障了乡村特色产业健康安全发展。
一是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持续发挥作用。目前,全省累计入网注册生产主体达 23 万家,年打印溯源标签超过 2 亿张次。依托「苏农云」建设加强平台优化升级,优化开发网格化监管、检验检测和农产品认证板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配合做好政务信息共享,已共享质量安全信息 1 亿余条。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得到进一步强化。2022 年前三季度,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抽取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样品 10695 批次,总体合格率为 99.5%。组织开展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商会,分析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推动精准管控。提升常规农药快速检测能力,根据《扩大应用胶体金免疫快检技术工作方案》,在全省四星级以上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中推广应用胶体金法快速检测技术,种植业产品速测抽检参数由之前的 2 个增加到 18 个,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展胶体金速测 20 余万批次。
三是「三品一标」行动积极开展。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江苏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方案。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认定 22 家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单位。大力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制定全省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亮证」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广电子出证,强化出证管理。省级层面先后发布 1000 家农产品质量追溯领先主体名录、500 家网红产品名录、可追溯茶叶地图最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引导消费者关注亮证产品、扫码查证消费。
聚焦共同富裕,产业更加兴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近年来,江苏各地因地制宜,精心布局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前,一大批「苏」字号优质农产品,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走入城市,走出江苏,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跑出了鱼米之乡的「加速度」,走出了乡村共同富裕的新路。
纵向整合贯通产加销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集群」,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种养有机结合,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已培育出盱眙龙虾、马坝镇西瓜、淮河镇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邳州聚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把「一头蒜」延伸打造成了「一头蒜的保健」产业链。
优化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建湖做足「数字 +」文章,重点打造「生态观光 + 农耕体验」特色线路,构建起集乡村旅游服务、体验和营销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在种植土地上打造沉浸式农耕文化园,利用防空林打造国防教育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子前来研学。2021 年祁巷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356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6862 元,走出了「旅游 +」致富新路子。
内向发力培强乡村产业主体。目前,江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 17 万家和 5.3 万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907 家。同时注重衔接小农户,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化联合体 600 多个,通过稳定利益联结,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积极探索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广「订单收购 + 分红」「土地流转 + 优先雇佣 + 社会保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截至 2021 年,江苏省级以上产业园平均带动农户就业 6 万人,园内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0%,实现了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袁文
作者 霍宏光 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