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

作者
作者
全面构建系统设计项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央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时期。江苏在「十四五」期间,将聚力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江苏「美丽中轴」,使之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局面,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协同谋划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奋斗目标,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

明确目标路径,构建「美丽中轴」规划体系

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首家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分别编制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 6 个省级专项规划,加上 11 个设区市的实施规划,形成了全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创意设计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LOGO 和标识系统。《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作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统领规划,统筹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建设,与省「十四五」规划和省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贯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美丽江苏」建设。

江苏「十四五」时期,大运河文化带共有重点建设项目 169 项,总投资超 2000 亿元。盐城、连云港被一并纳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体系,全省 13 个设区市协同并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覆盖江苏全域。《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目标是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在大运河江苏段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题功能区,打造 22 个核心展示园,26 个集中展示带、154 个特色展示点空间展示形态,培育国家治理等五条文化旅游线路,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对外交流六大功能,绘制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美好蓝图。

加强全面保护,提升「美丽中轴」整体风貌

坚持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一体联动。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人为本守护文化遗产。《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涵盖大运河江苏段河道、水工、制度、聚落、工业、农业、革命、非遗等文化遗产共 2080 项,形成以淮扬运河、江南运河两个文化遗产重点组群,故黄河—中运河、通济渠—淮河口、宁镇运河、胥河—秦淮河、两淮盐业五个文化遗产组群构成的「2+5」遗产保护空间布局。

实施文化遗产科学管理工程、文化遗产平安工程、大运河考古研究工程、核心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关联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工程七大重点工程。加强考古研究、修缮整治和预警监测等保护措施,推动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部分重点运河遗产纳入新一批国保单位,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沿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均从「单体保护」转向「管控保护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功能延续性得到有力维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严格控制对大运河沿线地区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周边生态空间的占用。建设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和大运河江苏段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常态化开展大运河水域岸线遥感监测,规范各类涉河项目,划定沿线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综合治理大运河沿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通过刚性约束来守护一河清水。目前,大运河江苏段内河均完成三级以上干线航道沿线码头、水上服务区和船闸的船舶污染物处置设施建设,苏北段水质常年稳定在 III 类。

阐释文化价值,讲好「美丽中轴」生动故事

实施大运河文脉整理工程,成立省重点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筹建中国大运河协会,编纂出版中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9 卷 11 册、1400 余万字)以及《中国大运河古诗词 300 首》等书籍,编制《中国大运河故事系列丛书》《大运河文化读本》等出版物,推出一批重点理论文章和决策咨询成果。推动运河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品牌活动塑造和平台载体打造,在构筑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高地的同时,注重对江苏段革命文化的挖掘传承,使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交相辉映。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大运河故事的人文窗口。

高品质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等标志性工程,成立运河博物馆联盟,实施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启动苏州盘门、扬州三湾、淮安清江大闸、宿迁皂河古镇、徐州窑湾古镇等核心展示园建设,形成「点、线、面」相互连接贯通,功能互补、特色各异的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常态化组织运河文化嘉年华、「常走大运」、运河城市马拉松等群众性活动,品牌化打造大运河沿线昆曲、古琴艺术、宋锦织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剪纸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使非遗更加亲近现代生活。

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美丽中轴」永续利用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 687 公里航道全年通航,是全国内河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占全线通航里程的 78%。江苏在全国首倡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将其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扬州段、淮安段、苏州段已建成先导示范段。《江苏大运河现代航运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以京杭运河本体为主轴,联通航道为网络,沿线八个城镇段为重点,船闸、港口为节点的「一轴一网八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实现「一条主轴引领全网发展、多点联动焕发蓬勃生机,点核辉映繁荣运河本体,网轴交织彰显文化特色」的现代航运体系,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省港航智慧应用体系,建设航运智联网和干线航道运行监测与调试系统,以信息化推动运河航运现代化。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在运河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好上,江苏推进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宿迁骆马湖旅游度假区、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沿线沿河旅游步道、自行车道和风景道,明确把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作为优化全省文旅发展布局的美丽中轴线,与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和沿太湖、洪泽湖生态旅游区一起,形成沿河、沿海、沿江、沿湖地区文旅联动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大运河这条江苏「美丽中轴」,除了传承千年文脉,还沟通太湖、长江、淮河、沂沭泗水四大水系,串连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不仅是防洪排涝的「安全公园」、优化水资源调配的「民生公园」,还是强化饮用水源的「幸福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公园」,拥有世界遗产区、遗产河段、遗产点段占全线 1/3 以上,沿线分布着 10 个世界级非遗、239 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40 多个国家级非遗,54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大量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文明,为「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奠定了雄厚的人文基础。

(作者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作者 陈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