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习近平总书记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要求江苏下一步抓好的三项重点任务之一。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进一步强调,城镇化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美国高盛公司对中国经济 1982 年至 2011 年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后证实,城镇化可以显着地拉动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 1%,就会带动 GDP 一年内增长 0.6%,每五年平均增长 3.5%。我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城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使命和内涵。
第一,坚持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虽然「新四化」的每个单项都不是新的提法,但强调「新四化」同步发展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凸显了城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新四化」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促进,是连接「新四化」的纽带。推进城镇化:一要坚持与工业化良性互动。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城镇化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要大力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确保城镇化有产业带动、工业化有城镇支撑,努力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实现产城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确立「就业优先」的产业政策基本取向,实现人口转移与就业岗位相匹配。二要坚持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失去依托目标,广大农民向何处去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市场规模,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三要坚持与信息化融合并进。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有力推动。当前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把城镇建设成为具有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优势,并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智能化城镇。
第二,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协调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方略,必然是更加注重发挥不同规模城镇的功能,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有效防治「城市病」,又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镇化,大城市重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功能;中小城市重在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挥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重在服务「三农」,着力解决生活集中、设施配套、服务便利等问题。当前有两条需要特别加强:一个,要优化城乡规划并强化其刚性。重视强化城乡规划的有序引导,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时完善镇村功能布局,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发挥好规划在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再一个,要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制定支持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集聚能力强的重点中心镇。同时,继续以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增强乡村特色为目标,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基础上,大力提升村庄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城镇化质量,关键是适应「新四化」同步发展形势,突出「民为本」要求,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突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要求;三是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实现这些转变,切实做到城镇化「见物又见人」、「兴城又兴业」、「重形又重神」,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具有江苏特点、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工作中,围绕人的城镇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针对我省农业转移人口数量较多、比重较高的实际,顺应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进城落户期盼和现实需要,稳步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各项工作,使转移人口不仅能在城镇就业,而且能在城镇安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在城镇,要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在农村,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民不进入城市就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坚持城乡统筹、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切实加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进城与留乡各得其所。
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下一步要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求突破。一是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区别情况、积极作为、稳步推进。加快实行居住证制度,并使之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依据。对农民工群体,可优先把有稳定劳动关系、长期举家工作生活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和收入,并基本融入城市的「沉淀型」流动人口逐步转为城市居民,分步重点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二是以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流转为重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的政策。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三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把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制度性全覆盖作为约束性指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综合管理体制,加强各级各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整体设计和有机衔接。研究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住有所居相关政策,建立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城镇住房多元供应体系。推进城镇化,还要重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深化改革、营造环境,改善服务、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合理流动,增强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保障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副省长)
责任编辑:戈尚迭
作者 毛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