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基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内生动力

作者
作者
先进开发构建系统部署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聚焦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太仓立足自身禀赋,聚力做亮特色,着力「练好内功、借好东风、树好高峰」,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内生动力,为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中心贡献更大力量。

练好产业「内功」,深层次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今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此后,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对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太仓聚焦实体经济着力点,持续延伸产业链、做强供应链、融合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增强供给体系与国内国外需求的适配性。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3+3」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推进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探索空天开发、前沿新材料、细胞和基因诊断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焕新,智能化改造覆盖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创成 2 家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强化创新能力支撑,引进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资源,引入江苏先进无机材料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1000 家,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

加速打造高质量流通体系。以太仓港为核心,加快完善「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建设畅通内外循环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太仓港与上海港在全国率先实现「通关一体化」,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 800 万标箱,位列全球第 22 位,1—10 月服务新能源汽车出口 14.8 万辆,份额占全国的 14.9%。充分发挥综保区作用,集聚耐克、斯凯奇等一批知名物贸企业,3A 级及以上物流企业 19 家,规模以上物贸产业年营收超 1300 亿元,太仓物流园稳居江苏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10 强榜首。

加紧构建「太舒心」营商体系。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实体化运作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平台,全国首创「双信三即」土地出让模式,持续提高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服务效率,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尽早达产。针对人才服务需求,设立「人才考察补贴」,提供 15 天人才免费住宿,建立人才服务中心,建设 1 万套高品质人才公寓,全力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生活好,擦亮「才聚太仓更幸福」品牌。当前,太仓市场主体接近 15 万,高层次人才总数约 2.7 万,已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榜单首位。

借好机遇「东风」,全方位塑造区域协同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 11 月 30 日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太仓立足全省唯一沿江、临沪、近海县级市的区位条件,坚定不移抓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战略叠加优势,把融入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不断擦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

交通上加速接轨,共融「同城圈」。太仓与上海嘉定一河之隔,是江苏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县级市,车程约 50 公里。长期以来,太仓把交通互联作为融入上海的先行举措,沪太路是上海通往外省市的第一条公路,太仓岳鹿路—嘉定城北路成为全国首条贯通的省际断头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5+1」轨道交通网络,沪苏通铁路一期、沪宁沿江高铁先后通车运营,已实现与虹桥 26 分钟、与南京 1.5 小时通勤,上海嘉闵线规划北延伸至太仓,有望成为江苏和上海之间首条跨省市域铁路。

产业上高效协同,共建「创新圈」。融入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大飞机产业建设,构建与上海错位协同的产业创新体系。参与成立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60% 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嵌入上汽大众、上汽集团等知名整车厂商供应链。加快融入商飞大飞机产业链体系,10 家企业进入供应商名单。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合作,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建立「8+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建成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一批沪太共建科创载体,70% 以上的产学研合作与上海方面开展,近 40% 的领军人才企业由上海转移或通过产业化落地。

服务上全面对标,共享「生活圈」。按照上海五大新城「姐妹城」定位,高水平建设 50 平方公里、可容纳 30 万人的娄江新城,营造近悦远来的高品质生活。引入上海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上海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主体结构封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约建设太仓附属学校,与上海九院、十院等组建跨区域医联体,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畅通区域政务服务便利度,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在全省率先实现 26 项涉企事项「跨省即办」,推出医保卡、公交卡等多项与上海「一卡通用」「一卡通行」措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

树好对德「高峰」,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 11 月在同德国总理朔尔茨视频会晤中强调,中国和德国要发展好双边关系、做合作共赢的表率。太仓积极推进以经贸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德合作,打造了多项对德合作的全国第一和唯一,是全国德企投资最密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是中德两国联合授予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是参加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的全国唯一县级市。

精准招商,提升德企集群「硬实力」。把优质德企特别是制造业德企招引作为主攻方向,与德国巴伐利亚等 15 州深化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合作区域全覆盖。目前,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 6 家、前二十大家族企业中有 8 家落户太仓,在太德企总数达到 499 家,总投资超 60 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 600 亿元,其中世界「隐形冠军」企业近 60 家。半数以上德企在太仓开展本土化研发创新,海瑞恩等 6 家德企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太仓 600 多家本土企业与德企达成紧密合作,形成共荣共生的良好局面。

精细服务,做优德企发展「软环境」。落户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在上海德国中心建立企业孵化中心,建设杜塞尔多夫创新中心等海外孵化平台,推动德企招商运营服务前置。联合德国工商大会成立德中工商技术咨询服务(太仓)有限公司,为新落户德企提供技术进出口、代理记账等服务。推出「德企服务专窗」、出入境企业服务站等改革举措,提升德企政务服务的便利度。在全国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建设全国首家 AHK 学院,实现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比照认定,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基地,着力满足德企对高级技工的招聘需求。

精心对接,扩大合作交流「覆盖面」。积极构筑政府对话平台,顺利承办第七届中德环境论坛等高级别活动,江苏—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连续两年在太仓举办。注重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德国元素,引入德式街区、德式酒店、德国酒吧,打造独具特色的罗腾堡风情街。持续深化人文交流,设立拜仁慕尼黑太仓足球学校,连续 15 年举办德国「太仓日」,连续 18 年举办太仓「啤酒节」,高质量办好中国德商会「商会之夜」、贝多芬艺术展、中德乒乓球邀请赛、太仓江南丝竹德国巡演等活动。全方位合作交流有效提高了太仓对德合作的知名度,成为唯一入选「中国城市(区)国际传播示范案例」的县级市。

(作者系中共太仓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冷超


作者 徐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