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作者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深刻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2023 年,全区物联网及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 5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 55.1%;有效期内高企 1525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52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10 家,均为无锡第一,在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 2806 亿元,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下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6+2+X」现代产业集群,为全省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探新路、当先锋。力争用 3 年时间,实现「12345」目标,其中,「1」即 6 大地标产业集群总规模超 1 万亿元、「5+N」未来产业产值超 1000 亿元;「2」即国家高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实现倍增,分别突破 3000 家、600 家;「3」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000 亿元;「4」即新增国家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4 家,新增各类人才 4 万人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 40 家;「5」即上市(过会)企业每年新增 5 家、总量突破 50 家,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型工业化强区。

领跑产业竞争「主赛道」。向高而攀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实体化运作集成电路产业促进中心、共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确保 5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着力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集群,支撑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向远而谋培育未来产业。抢抓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以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测、氢能和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和人型机器人、细胞基因和合成生物、元宇宙和虚拟现实为主导的「5+N」未来产业,量身定制配齐「八个一」(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一份产业研究报告、一个产业政策、一批特色产业园、一个研究机构或平台、一支投资基金、一个专家智库、一张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头部企业招商竞赛,建好未来产业先导区,确保未来产业产值年内突破 700 亿元。向强而行焕新传统产业。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智改数转、布局优化」六大行动,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以新一轮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整治提升连片低效用地,扎实推进「工业上楼」,着力打造示范园区。

锻强科技创新「强引擎」。打造梯度更全创新主体。优化实施从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的新一轮「倍增计划」,全年新招引科技企业 30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 2500 家,有效期内高企达 1950 家。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力度,全年力争培育瞪羚企业 100 家、准(潜在)独角兽企业 20 家以上。鼓励企业走上市发展之路,全年新增上市(过会)企业 5 家以上,上市后备企业突破 100 家。打造能级更高创新平台。深化与北京大学、江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知名院校全面合作,支持华进半导体创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技术创新中心,年内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各 1 家,新增企业创新联合体 5 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 2 家。打造质量更优创新生态。构建覆盖创投产业「募投管退」全流程的科技金融体系,做强高新金融谷,力争全年新增注册基金超 100 亿元。加快推进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成果熟化转化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实力更强人才队伍。优化「1+X」政策体系,实施海外引才专项奖励激励,制定「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专项政策,开展高水平产业科创人才引进培育五大工程,加快人才工作联络站、人才飞地建设,继续擦亮产业人才实训品牌,确保国省市各级人才项目申报入选数无锡领先、全省进位。

写好数实融合「大文章」。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发挥「灯塔工厂」引领示范作用,构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标杆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确保新增国家和省市智能制造标杆保持无锡第一,积极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先行区。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落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力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年内突破 3100 亿元。强化精准赋能、软件开发、融合应用,探索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应用项目。加快推进网络化联接。超前适度布局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 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滚动培育跨行业跨领域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积极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园区。全面推进绿色化发展。创新发展碳市场、绿电市场,积极开展绿电绿证交易合作,力争落户无锡绿色电力交易中心。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为牵引,扎实推进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施耐德绿色智慧产业园等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绿色工厂 2 家、省市级绿色工厂 15 家,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倍增优质企业「主力军」。育强链主龙头企业。落实「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聚焦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加快培育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力争到 2025 年,累计培育集群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达 30 家,集群领域营收超百亿元企业达到 15 家以上,打造中国 500 强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培优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全年新增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 30 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 200 家。扶持好中小微企业。加大政策直达快享、服务精准灌溉、治理拖欠账款等力度,更好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转型的阵痛」「成长的烦恼」。落细落实促进全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1 条」举措,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激发改革开放「强动能」。做强政策支撑引领。发挥区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作用,成立区经济和社会政策研发中心、场景应用促进中心,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产学研用转化体系。释放生产要素活力。稳步推进「两城四区」六大功能区建设,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关于优化区街招商共享机制提升招商引资实效的意见,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在区内顺畅流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在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加快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法治护航企业上下功夫,打造「全省营商环境第一区」「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区」。全力增添开放动力。巩固欧美、日韩新等开放「基本盘」,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北欧、非洲、中东等发展「新空间」,引进更多世界 500 强企业重大项目、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际功能性平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开放动力。

(作者系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


作者 崔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