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与人才工作协同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系统工程,也是南通奋进「下一个万亿」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南通坚持一盘棋谋划、一体式推进科技与人才工作,高站位统筹、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作南通贡献,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增长 1 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是五年前的 1.5、2.8、60 倍,人才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省「双创」人才引进重点指标保持全省前二,科技第一生产力不断激发、人才第一资源持续汇聚、创新第一动力更为强劲。
以源头活水积蓄创新发展动能。聚焦高质量科创项目、高层次科创人才、高能级功能平台,广泛汇聚优质创新资源,为制造业倍增和爆发式增长蓄势赋能。全力聚项目、扩增量。瞄准关键环节、空白领域、未来方向,开展科技招商突破行动,推行一张招商图谱、一支招商队伍、一支招商基金、一系列招商活动、一批招商载体、一流招商环境「六个一」招商模式,组建科技招商专班和 11 支专业领域小分队,设立总规模 50 亿元的科创基金,打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洽谈」的招商活动体系,聚焦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式招商,着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2022 年招引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四有型」科创项目 704 个。全力聚企业、蓄动能。开展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指导服务,加快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聚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强市建设。2022 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517 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4935 家,均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全市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达 262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 5 家。全力聚人才、强支撑。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拓展提升「江海英才」集聚工程,深入开展「就在南通」「才来南通」「职引未来」行动,精心办好江海英才创业周、人才项目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在通高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用好张謇企业家学院等载体,既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也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达 157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13 万人、高技能人才 52 万人。
以融合创新赋能产业聚力蝶变。紧紧围绕产业抓科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激发「产创融合」新引擎。坚持以产创融合为导向、以广大企业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在全省率先实施 2 批次 20 个「揭榜挂帅」项目,大力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全市 2 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 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涌现出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等一批创新领军企业。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围绕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形成职业教育「1+9」组团式发展布局。搭建人才供需服务平台,引导在通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开展「订单式」「委托式」合作培养,切实提高培养与发展的匹配度。全市建有全国示范性纺织职教集团等专业职教集团 12 个,两次获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培养出的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释放「产才融合」新优势。坚持「以产聚才」,突出「高精尖缺」,建立健全「双招双引」机制,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每年招引重点产业链科技领军人才超过 100 人,以人才「第一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和创新创业「大舞台」,持续加强省船舶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载体建设,全市建有省级以上科创载体 157 家、全省第三,有效增强了对人才的「吸附力」。
以开放共享畅通协同创新路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持全市域一盘棋,加快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整体合力。提升跨江融合发展的深度。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与上海的产业和创新协同协作,构建「上海孵化、南通转化」链条,签署《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共建创新服务平台突破 100 家,与上海交大及「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金桥科技园共建一批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离岸创新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分中心落户南通。提升沿江区域创新的浓度。着眼南通沿江区域科创资源富集的特点,通过沿江科创带这一载体,将沿江 12 个开发园区串联起来,将区域内 28 家研发机构、83 家孵化载体以及 5000 家科技型企业集聚起来,健全信息互通、项目统筹、平台共建等机制,推动带内资源发挥集成效应。加强与南京、扬州、泰州等沿江城市的互动合作,开展产业互补等 10 项合作项目。提升人才资源互动的精度。在本地人才「走出去」上下功夫,组织干部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上海和苏州科技部门、高新园区挂职,学习先进经验,锻炼提升能力。在外地人才「引进来」上做文章,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在上海等地建设离岸孵化器,实现飞地引才、借力创新;大力争取「科技镇长团」资源,累计 15 批次 1028 人来通挂职工作,促成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2022 年帮助引进国家级人才 6 人、省「双创」人才 11 人。
以优质生态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人才服务,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深层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更好统筹创新资源和科技力量,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潜力,切实提升系统性竞争优势。高位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形成「目标导向、重点部署、限时办结、督查反馈」闭环推进机制,构建「强统筹 + 硬落实」的大科技格局。宽领域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支撑,做优做强「通科贷」「江海英才贷」等产品,不断扩大天使类、创投类子基金规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强化服务供给,实施「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南通科技大市场等载体,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等全方位服务。2022 年全市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增长 8%,全省第一;规模以上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 107.3 亿元,全省第二。全方位打造人才生态高地。深化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出台人才新政 3.0,建立从大专到博士直至高层次人才的全覆盖综合补贴体系,健全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人才安居体系,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过去「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的人才外流现象,彻底扭转为「出去一火车,引回两火车」,高校毕业生留通、来通、返通规模年均增长 8%。在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排名上,南通在 40 个城市中列第七、省内第四,成为各方青年和人才的向往之地、圆梦之城。□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