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两岸和平发展新机遇 促进苏台经贸合作新发展

作者
可靠快速深入研究项目
经过一个阶段的激烈角逐,台湾大选已于日前平稳落幕,马英九以近80万票的优势击败蔡英文,顺利连任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实践再次有力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台湾民意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和平发展的前景更趋光明。江苏作为对台工作大省和两岸交流合作热点地区,亟需抓住新机遇,研究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争创新优势,在新起点上为全省“两个率先”和两岸关系大局作出新贡献。
苏台经贸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进入新世纪,尤其自2008年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以来,在中央对台方针正确指引和省委省政府有力领导下,江苏各地各级强势奋进,真抓实干,以举办“台湾江苏周”和“江苏台湾周”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苏台交流合作在高平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江苏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关系最紧密、成果最丰硕的台资高地。截止2011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3000个,协议台资突破130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50多亿美元,约占大陆台资总量的1/3,苏台贸易额约占两岸贸易总额的1/4。蓬勃发展的台资也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的一大生力军和增长极,呈现出“多、大、高、优”的喜人态势:
一是台资数量多,2011年江苏新增利用台资以较大优势稳居全国第一。全年新批台资项目超过900个,协议台资120多亿美元,实际到帐台资近48亿美元;二是项目规模大,2011年全省新批台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12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近5年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台资项目数,超过历史累计总量的一半,显示近几年是台资大项目落户的一个高峰;三是产业集聚度高,尤其是沿沪宁线以苏州为龙头的台资电子信息集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IT产业最为集中的生产基地,生产出约占全球总量1/3的笔记本电脑、1/8的数码相机。近几年全省出口前10位外资企业中,台资电子企业占有半壁江山;四是投资结构趋优,从产业布局看,随着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台资产业初步呈现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良好迹象,台湾华硕、仁宝、奇美、光宝等一批研发、运营中心相继落户苏南地区。从区域布局看,随着我省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台资产业的梯度发展,苏中、苏北地区吸引利用台资增势明显,南通市新增台资已经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二,淮安市全力打造的台资新高地正快速崛起。
苏台经贸交流合作面临难得机遇
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正确方向,为苏台经贸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氛围。近年来,中央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和实施了一系列惠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成功实践,使台湾同胞直观地感受到交流合作、互惠双赢的好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发展是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整体利益的正确选择。此次台湾选举结果表明,加强交流合作、支持和平发展,已成为台湾主流民意。泛蓝在台湾继续执政,意味着植根于“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两会协商谈判将得以延续,这些利好因素都将进一步提振台湾工商界的投资信心和合作意愿。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从总体上为苏台经贸交流合作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创造了良好氛围。
ECFA顺利实施及后续商谈持续推进,为苏台经贸交流合作注入了生机活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实施,是两岸关系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开启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的大门。江苏作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基数总量最庞大、互惠成果最丰硕的热点地区之一,ECFA实施后带来的诸多利好效应,也相对会表现得更直接、更明显。可以预料,随着ECFA后续商谈持续推进,两岸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经济合作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优越,互利合作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朗,这给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苏台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为苏台经贸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江苏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无论是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发展环境。还是市场消费需求等等,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为苏台经贸合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和强大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正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推进“八项工程”,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加快新一轮沿海大开发,伴随江苏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进程,必将为深化苏台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商机、更大的空间。
深化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几点思考
突出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点。积极推动“三个突出”:突出新兴产业合作,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两地互补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合作,共同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突出现代服务业合作,重点推进金融、文化创意等台湾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打造我省台资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产业园区合作,重点推动我省国家级开发区与台湾科技园区加强对接,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旗舰型台资大项目,使全省台资规模持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质态明显提升,成为助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生力军。
扩大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领域。积极推动“三个拓展”:拓展产业空间,着力推动苏台经贸合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投资、贸易向科技、文化、教育、农业等领域全方位拓展;拓展合作模式,稳步推动苏台资本流向的重心,由单向引进台资向双向产业合作拓展,积极稳妥推进苏资入岛,最大限度促进优势互补;拓展区域布局,积极推动合作地域的重心,由苏南加快向苏中苏北及沿海地区拓展,更好地策应和服务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提升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层次。积极推动“三个延伸”:产业合作的档次,努力从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生产环节为主,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专利和品牌、营销、服务方向延伸,加快培育我省台资产业高端价值链;产业合作的目标,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手制订标准、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方向延伸,提升台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合作的主体,由物质生产要素的互补组合向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方向延伸。通过加强对台“招才引智”、组织我省“双创人才”赴台交流、选派优秀大学生村官赴台研修等多种方式,努力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构筑人才高地。
完善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机制。立足互利互惠、着眼两岸双赢,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对区域、园区对园区、行业对行业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着力做大做强苏台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富有江苏特点和两岸特色的重大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定期赴台举办“台湾江苏周”活动,持续扩大苏台经贸合作在岛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继续办好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海峡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等一批年度性交流盛会,巩固成果,提升成效。重点培育推动“海峡两岸(南京)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力争使之成为两岸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工商企业界高端对话、互动合作平台。
优化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环境。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罗志军“六个进一步”新要求为契机,推动各地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举措,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树立起“江苏服务”的良好品牌。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及宏观经济环境深刻调整对我省台资产业的影响,大力支持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帮助台商台企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台商台胞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尽最大努力为其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多做好事,使广大台商台胞在江苏安心发展、开心发财、舒心生活。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金雯
作者 王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