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发展新兴消费的「风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 5G 网络发展,并对 5G 提振经济、扩大消费寄予了厚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从「云生鲜」到「云消费」,从「云上课」到「云办公」,线上操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5G 时代的消费空间广阔,医药、社区管理、安保、物流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将涌现出大量需求,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也将借助 5G 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正在进入 5G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部署的关键期,目前在技术标准、网络部署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国内外市场探索 5G 商用的步伐日趋加快,居民消费和企业消费中的 5G 应用场景日益增加,必须利用好 5G 技术以提升群众线上生活服务消费的质和量。
5G 引领新兴消费
5G 将极大推动娱乐、教育、医疗、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消费市场的供给侧升级,激发新一轮的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5G 主要有三大应用场景:一是增强移动宽带(eMBB),二是大规模物联网(mMTC),三是高可靠低时延(uRLLC)。
依靠增强移动宽带推动 VR(虚拟现实)和 AR(增强现实)的广泛应用。2018 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 VR/AR 在 5G 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各行业都有巨大的应用空间。现有的 4G 和家庭 WiFi 无法承载高质量的 VR/AR 体验,而 5G 带宽最高可达 20Gbps,可以支持超高清视频稳定传输,降低 VR/AR 中的网络时延。VR/AR 可以用于个人和企业消费。个人消费包括视频点播、直播、游戏、社交、教育等领域,如 VR/AR 景点体验、VR/AR 网上试衣、VR/AR 交互教学等;企业消费如企业办公模式变革、企业培训平台变革、位置监控等。
依靠大规模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mMTC 是建立在机器对机器(M2M)的传统物联网基础之上的,借助 5G 可实现人物、物物之间的低成本、高密度、大规模连接。众所周知,随着连接无线网络设备数量的增加,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有的 4G 网络因为频谱效率不够,无法支撑大规模物联网所需的接入量。与 4G 相比,5G 支持更大的连接密度,可有效提升物联网连接效率,降低连接成本,满足物联网的泛连接需求,典型的应用就是生鲜物流、智能家居等。这些应用对实时性要求不高,但是连接数量大,传送的都是小包数据。生鲜商品的特殊性使其对物流供应链的要求较高,高昂的物流成本限制了生鲜电商的发展,而依靠 5G 的智慧物流能大幅降低配送成本。5G 配送车能够轻松解决困扰生鲜电商已久的「最后 1 公里」问题。
依靠高可靠低延时实现关键任务服务(MCS)。其核心是低延迟,支持需要高可靠性、超低延迟和高安全性的应用,代表了移动技术的新市场机会。5G 的关键任务服务能力,使得现有 4G 不能实现的,以及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得以实现。例如在自动和无人驾驶过程中,感受周围环境到命令车辆做出反应的时间越短,安全性就越高。利用 5G 的低延时特性,智能驾驶可以完全克服控制范围小、死角、恶劣天气等问题,有效收集周边环境状况,并同步传输到智能驾驶系统,实现对变道、超车、转向等危险情况的预警,保障驾驶安全。5G 技术的毫秒级延迟则让远程检查与手术的实施成为可能。外科医生利用 5G 可以将「手臂」伸到千里之外,进行手术操作。5G 智能机器人在疫情防控前线初试牛刀,其在医院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
加快 5G 大规模商用步伐
2019 年是 5G 商用元年,正式商用的时间很短。虽然 5G 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主要应用还是集中在增强移动宽带领域,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是 5G 基站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从覆盖区域来看,虽然国内三大运营商积极布局 5G 网络建设,截至 2020 年 4 月已经建成 19.8 万个 5G 基站,即使能克服疫情冲击,全年完成 55 万个 5G 基站建设,但和已有的 544 万个 4G 基站比较,基站数量差距仍然很大。此外,5G 的频谱远高于 4G,按照衰减公式,频谱越高,衰减越大,因此预估联通和电信 5G 基站密度将是现有 4G 的 2 倍,移动的 5G 基站密度更要略大于现有 4G 的 3 倍。此外,5G 建设还会遇到长期资金压力、基站选址、电磁辐射环保等问题。
二是 5G 终端应用还不普及。虽然 5G 手机价格日趋亲民,5G 机型基本上已实现了从高端至中低端的覆盖,但是 5G 手机的消费支出远高于 4G。虽然 5G 单位流量费用与 4G 相差无几,但因流量大而导致资费居高,让很多用户面对 5G 手机望而却步。尽管运营商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使用 5G 套餐,不过效果有限,套餐价格高成为多数消费者暂时拒绝办理 5G 网络的重要原因。当下正是三大运营商大量投入资金的时期,资费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下降,但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5G 资费将会逐步下降。
三是行业应用尚处于研发攻关的不确定时期。5G 并不是 4G 的简单升级,应用场景更多的是针对行业应用,但是行业应用个性化很强,跨行业合作及相应商用模式还在探索中。在现有制造业中,5G-CPE 是主要的应用场景,但这并不是真正的 5G 应用效果。虽然在疫情防控中 5G 在医疗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用上仅算「入门」。在其他行业推广中,5G 模组和芯片是行业应用的核心,5G 技术需要和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和芯片等行业紧密合作,并结合行业实际开辟全新的应用场景,例如 5G+TSN 等新技术有望在不久将来落地。
四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5G 的普及会对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企业运营带来挑战,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在家办公和远程遥控设备等 5G 应用,对网络技术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挑战,还需要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协同,完善 5G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5G 网络建设刻不容缓
2019 年 5 月,江苏省出台了 12 条措施推动 5G 发展,从布局规划、设施建设、产业应用等多个方面助力 5G 网络建设。截至 2020 年 4 月底,江苏已有 5G 基站 2.6 万个,主要覆盖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区及交通干线、重点交通枢纽等区域。由于举措有力,江苏受疫情影响较小,一季度新建并使用 5G 基站 7302 个,全国排名第一。良好的经济基础,加上合理的政策引导,江苏的 5G 建设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5G 网络建设。要想形成 5G 产业链,基站建设是前提。随着基站建设大规模铺开,资金不足是制约基站建设的主要问题。除三大运营商的投资之外,各级政府可以考虑设立 5G 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 5G 网络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同时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5G 网络建设,缓解运营商资金压力,共享 5G 发展红利。
二是推动 5G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应为 5G 基站建设提供便利,推进通信基站与社会塔杆资源开放共享,帮助运营商降低 5G 基站建设成本。同时,对 5G 基站耗电量高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电价补贴,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建设 5G 产业生态。鼓励有一定研发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开展 5G 应用研究,寻找行业痛点,挖掘行业需求,协同开展 5G 应用跨行业创新,发展出丰富的 5G 应用业务,推动 5G 商用进入良性循环。此外,鼓励并孵化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以 5G 商用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 5G 产业生态的形成。
四是加快 5G 复合型人才培养。5G 应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对人才专业知识的深度要求高,5G 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融合应用,对人才的知识广度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应鼓励江苏高校增设与 5G 相关的专业,增加计算机、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的招生指标,为 5G 建设培育后备军,并积极开展与 5G 应用相关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耿强 包涵 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