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之治

作者作者

宿迁市张稿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扶贫车间」工作

民情手记

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日趋正常化、规范化,许多党员都由衷感慨:「每月的党日活动,都在时刻提醒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有的支部活动热闹是挺热闹,但是学习和活动效果往往会打折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党小组长虽然有觉悟、威望高,但组织能力相对弱,干起事来常力不从心。

能不能在发挥党小组长高威望作用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学习有能力、思想有觉悟、致富有本领、家里有阵地的党员作为「党员中心户」,用这个连心桥服务党员群众、汇聚党心民心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个想法付诸了实践,并在探索中收获了宝贵的启示。

民心的纽带

「党员中心户」怎么产生?我们采取党员投推荐票、群众投信任票、支部投支持票、镇党委投把关票的办法,在全镇选择和设立了 119 名「党员中心户」。这些「党员中心户」一般以党小组为单位,联系带动 10 名左右党员,每一名党员联系周边 10 户左右村民,形成 1×10×10 的组织力倍增效应。镇党委将每月 25 日设立为「党员中心户」活动日,通过党员集中学习活动,将党的政策、声音更好地传递到基层去,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从而以「党员中心户」为纽带,将民心有效聚拢起来。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党员中心户」的基本原则:一是家庭居住的位置适宜、便于党员集中,从业行业相近、便于有共同话题,家里有阵地、便于组织开展活动;二是能力匹配,有一定文化程度;三是要有热情、有担当、有奉献精神。事实证明,这套标准既保障了「党员中心户」的领学和带动能力,又为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比如,跃进村在「田秀才」陈孝坤能否作为「党员中心户」的问题上,很是踌躇了一番。陈孝坤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致富能手,经营着 15 栋蔬菜大棚,成立了家庭农场和新技源合作社。但是,他以棚为家,经常住在园区里,家里的房子倒成了一个摆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和他交流,发现许多农户不仅经常到他的大棚里请教蔬菜种植技术,他自己还建立了几个蔬菜种植技术交流群。这不正是行业相近、便于交流的典型吗?至于「党员中心户」阵地建在家里还是在棚里,不过是地理位置的区别而已。于是,这个「党员中心户」就建在了他的看护棚里,菜棚变成了党员活动的阵地、学习交流的场地。

党建的生命力,来源于活动内容的丰富有效。我曾去一些「党员中心户」家中调研,发现他们虽然工作有热情,却不知道活动怎么开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行「136N」工作法:「1」是指「党员中心户」,「3」是指政治学习记录单、工作任务落实单、群众诉求解决单「三项工作清单」,「6」是指组织政治学习、落实村级工作、收集意见建议、引领社会风尚、促进邻里和谐、推动基层治理「六项工作职责」,「N」是指联系和服务「N 名党员和群众」。实践证明,「136N」工作法增强了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长效机制。

此外,我们还建立「百姓点单、『党员中心户』接单、支部派单、镇党委调单」的民情民意沟通机制。「党员中心户」通过所联系的党员,及时了解和摸排村民关于公共事务的建议和需求,接收百姓点单。村党支部梳理出亟需解决的公共事务和村民需求,赋予「党员中心户」相应的资源和权力并领办解决,当月反馈。镇党委调阅点单、派单办理情况,及时了解百姓公共需求,增强决策科学性。

发光的明灯

几年来,党支部活动的「大班制」变成「党员中心户」的「兴趣小组」,不但把党建阵地建到家,更把党建活动做到家、做到「佳」。其实际效果,就是使党小组活动阵地化、经常化、生动化,使「党员中心户」成为持续的发光、发热体。

67 岁的沙朝刚是一位有 32 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 42 年的园丁,目前为棠张村第六「党员中心户」。他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了群众喜闻乐见并心向往之的「议事厅、小课堂、活动场、服务所」,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和赞誉。我去他家中聊天的时候,这位老教师聊起自己的新工作,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感情。他说:「我有这个能力,及时把党的政策宣传好,把支部安排的工作开展好,把党员群众的问题解决好。大家也都爱到我这里来聊一聊。」

为了给联系党员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崔庄的「党员中心户」崔丙磊主动将自家闲置的车库改造成了活动室。活动室的布置虽很简单,就只有一张铺着台布的长桌和几个板凳,却变成了一处供党员们交流和成长的地方,解决了党员难集中、教育难覆盖、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因某户村民长期占用公家废地不愿让出,导致工作停滞。他带领党员们不辞辛苦,多次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耐心劝导,最终说服了对方、化解了矛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崔庄自然村,也顺利被打造成一个以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镇「党员中心户」积极行动起来,争当卡口执勤、红色外卖、包挂服务、宣传巡查、网格排查、企业复工服务「六大员」,真正做到了「疫情当前,『党员中心户』干在先、党员干部冲在前」。在「党员中心户」的带动下,全镇 500 余名镇村干部、党员和社区志愿者奋战一线、众志成城,实现了「零输入、零病例、零感染」。

「党员中心户」与居家隔离人员开展「战疫联盟一对一」服务,一名「党员中心户」负责一户家庭,履行「四包一」一人一档工作责任。20 名「党员中心户」当起了「红色代购员」,通过微信群,实现群众线上点单、党员线下服务,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资料需求。跃进村「党员中心户」提出为蔬菜运送车辆办理绿色通行证的建议,既保证了棠张万亩菜篮子农产品的正常供应,也为镇指挥部在非常时期制定「五色通行证」管理办法带来了灵感。棠张村「党员中心户」拿到企业提供的村内用工人员名单后,连夜摸排职工春节生活轨迹,为职工办理出入通行证,有效保障了企业如期复工。

这些生动的案例,在 119 名「党员中心户」中比比皆是。他们像一盏盏发光发热的明灯,为支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架起了一道连心桥。

行动的力量

「党员中心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赢得了党员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一些「党员中心户」,也从最初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慢慢成为信心坚定的行动派。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行动的力量。

2019 年 8 月,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慰问退役军人陈善强,对老人当好「党员中心户」的做法给予高度赞赏。市委组织部也对我们镇「党员中心户」的探索给予肯定,《人民日报》还报道了我镇的实践。2020 年 1 月 12 日,徐州市推行「党员中心户」工作现场会到我镇观摩。

党建的组织力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我镇先后被确立为全市乡村振兴先导镇、集成改革试点镇,获批首批国家农村融合发展示范园,荣获江苏省文明镇。这些工作上的认可,让我们备受鼓舞,也让我们诚惶诚恐。而继续前行,是我们唯一的方向。

党建创新,永无止境。最近,我们正在探索深化「党员中心户」工作,通过把「党员中心户」建立在网格上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党员中心户」领办公共事务、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建立财政经费保障、班子成员包挂、列席支部会议、激励评先评优、参与协商议事、动态调整择优、下发活动清单、定期培训交流、提供技术支撑、组织社情研判「十项机制」,努力把「党员中心户」建设成为一支新的长期稳定的党务工作者队伍、一支推动基层治理的轻骑兵。

(作者系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