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
作者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之举。近年来,我们泰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切实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完善发展思路,破解改革难题,为实现泰州“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用理论学习统一思想,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
  
  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带头学习,是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市委中心组在理论学习中,把学习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结合,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领导班子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相结合,切实在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市委中心组深深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推进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抢抓机遇、拼搏进取。在学习研讨中,市委中心组一致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思想解放先行,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推进泰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开展了“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开启和推动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热潮,提出要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克难攻坚解决实际问题,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泰州新一轮大发展。
  二是通过学习,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市委中心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事关本地区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对人与对事、对人与对己的结合,提高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觉性,推动了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兴起,涌现出又一全国重大典型陈燕萍。通过在全市开展“向陈燕萍同志学习”的教育活动,把学习理论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改进了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要求像陈燕萍那样,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事事做得让老百姓满意;践行正确的权力观,坚定信念、敬业奉献,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对事业充满激情,努力在推动泰州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创造不平凡的政绩。
  三是通过学习,切实改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把中心组学习与机关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掌握理论知识与转变思想观念、指导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是市委中心组在理论学习中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年来,市委中心组通过学习,不断改进领导作风,转变工作职能,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全力打造诚信、透明、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对影响全市发展环境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加大治理力度,接受群众监督。社会各界对全市98个部门和单位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6,7%。组织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大接访、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等活动,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置。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公众安全感认可度达98.6%。分类指导农村工作方法、直评村官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二、用理论学习指导决策,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发展的思路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市委中心组深深地认识到,共产党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思考和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市委中心组成员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在与人民群众广泛接触中发现,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够全面和不够和谐的问题。特别是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了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在加快发展中出现的新困难和产生的新需求,市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积极探索实践具有泰州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
  一是着力化解金融危机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全面回升。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0亿元,财政总收入343.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6亿元。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占比提高到30%,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314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723亿元,实现利税410亿元、利润232亿元,分别增长45%、55%,增幅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9家企业成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总额突破千亿元。
  二是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更加注重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开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医药高新区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引取得历史性突破。医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全球最大的疫苗企业葛兰史克等200个产业项目签约落户,150家公司注册成立,48家企业建成投产。成功引进总投资10亿美元的纬创资通项目及30多家配套企业。出口加工区、核心港区建设有力推进,开发区配套功能加快完善,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首批16家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成立,春兰动力镍氢电源系统入选国家首批自主创新产品,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创新型企业。
  三是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机遇,强化资金筹措,推进阳光拆迁,加快项目实施,全年市区城建投资达120亿元。“十大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园博园按期开园,泰九路改造基本完工,稻河古街区改造、凤城河风景区三水湾建设、南通路改造、328国道泰姜段改线有序推进,泰州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开工建设;组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国家生态市创建活动,中国宜居城市创建达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组现场考核和遥感测试。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市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各辖市城区以及重点乡镇、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都取得新的进展。
  四是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泰州大学筹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等3所高校药城校区启动建设。加快文化泰州建设,《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12部古籍人选国家级古籍保护名录;泰州大剧院建成运营。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总量突破120万户,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率达95%。举办第三届少儿艺术节、第五届全民健身节和老年艺术节,承办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并获国家先进集体称号,等等。
  
  三、用理论学习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通过学习,市委中心组深深地认识到,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改善民生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群众是事业之本,任何时候都必须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关注民生的新问题,准确把握改善民生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多办一些群众企盼、百姓满意、利于长远发展的好事实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为民办好实事,努力讓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20元,分别增长1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1002亿元,增长21%。
  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完善创业平台,支持企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以及失业人员创业。2009年实施各类培训40万人次,净增城镇就业人员5.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农民创业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受益面。降低市区职工医疗保险起付段标准,完善门诊统筹和二次救助办法,建立退休人员个人账户与养老金同步增长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异地就医实时结算试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比例和补偿封顶线标准,新增参保人员5万人,参保率达98%。高度重视社会困难群体生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退职老职工定补标准,及时发放老复员军人和老残疾军人遗孀生活补助,与1,6万名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签订住院医保协议,对市区939户低保家庭实行免费医保,将18809名重残无业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市区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零待业”。
  积极开展扶贫救助工作,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千方百计保障困难家庭住房需求,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58,2万平方米,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落实租售并举保障房源350套、廉租房源272套。积极发展市区公共交通,新开辟线路7条。区域供水工程扎实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5万人。抓好农村扶贫帮困工作,新增脱贫人口5,7万人。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放心消费工作取得新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组织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评选,定期开展“百姓系列”市民素质教育活动。以上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人民群众既充分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又充分体验到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


作者 中共泰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