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嵌入公园城市理念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要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解决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宜居性包容性不足等「城市病」问题,使城市发展有温度、市民生活有品质。城市更新的本质在于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为路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公园城市则是一种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和形态,是以城市绿色本底为基础,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将生态与生产、生活有机结合,提升人城融合、生态价值、文化延续、产业活化。城市更新战略与公园城市理念都贴切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嵌入公园城市理念,将有助于建设「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
将公园城市理念引入城市更新行动中
城市更新行动和公园城市理念互相促进,可在空间、生态、人居、产业四个方面实现有机衔接。以「空间 + 生态」「生态 + 空间」为主轴,将公园城市理念引入城市更新行动中,统筹人、城、境、业整体发展,进而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现代化城市建设新示范。
城市更新以存量空间更新改造、人居环境改善为主轴,推动空间再造下生态融入和产业更新,在融入公园城市理念之后,可实现「城市 + 生态」动态更新与静态营造的结合,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与重组、层级立体空间重塑,形成城绿相融、城园相融的生态图景,打造城市美丽宜居的空间形态。
公园城市以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为主轴,主张「先生态而后空间」,在生态引领下修复自然生态、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创造宜居生活、推动产业创新、塑造文化名城,使得城市更新从「单纯物质空间建造」向「以人为中心的场景营造」转变,促进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特别是在城市更新「留、改、拆」相结合的混合改造中,可以引进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把建设重点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通过要素转化、功能置换、空间产品生产等进一步盘活资源,实现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统一。
城市更新不仅是旧城改造,更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公园城市「人城产」的治理理念与此不谋而合,可在城市更新中引入「公园 +」「绿道 +」基建新思路,激发消费新场景、新产品,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人、城、境、业」 现代化城市的更新路径
把公园城市「新生态」「新空间」「新人居」「新产业」深度融入城市更新行动,做好人、城、境、业有机统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系统高度协调,有效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
以「美好人居」为导向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与公园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借鉴成都等地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协调住建、规划、发改委等部门统筹城市更新和公园城市建设,做好公园城市管理和运营,有效调配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发展模式有机融合的高效能治理。以「美好人居」为总体目标,协调城市更新行动和公园城市建设,塑造绿色、低碳、宜居、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以绿视率为目标促进城市生态改善修复及公共绿地提升。绿视率指绿色在人的视野中所占的比例,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要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更加关注全城增绿,实现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本底,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对各级城市公园、城市绿带、绿色通道、绿色网络及废弃地进行生态改造,合理优化绿化空间体系,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共绿地的需求。在城市「三旧改造」中,通过土地功能置换或动迁实现存量空间的公园化转型,加快促进城市空间和生态格局有机融合,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打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
以城市文脉传承为重心强化城市顶层设计和特色规划。城市更新行动和公园城市建设不应该是大拆大建或是修修补补,而是要通过全面强化城市设计和规划,建立完善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夯实城市软实力,提升居民幸福感。在城市更新中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创新发展,合理确定「三旧」改造中的适改内容,保护街巷风貌和传统肌理,活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保留城市的文化记忆,将「文化味」和「生活味」变成城市的特质和品牌。坚持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传承,促进生态绿脉和城市文脉融通发展,构建城园相融空间布局,建设城市更新数字化体验场景,打造生态人文科技协调发展的城市新图景。
以绿色低碳安全为保障全面提升城市宜业宜居水平。制定差异化的老城与新区规划引导策略,新城实施「公园 +」,老城实施「+ 公园」,有序推进公园城市系统要素建设和提升。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紧密融入城市更新和公园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改造中的低碳效应,增加生态公园、生态园林项目中的碳汇项目开发,促进高密度人口与大比例蓝绿空间和谐共存。将城市公园的绿地、公共空间规划为韧性城市的组成部分,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安全,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和综合抵御能力。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城市更新和公园城市运营能力。城市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进行转化的关键路径。要重视城市生态产品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打造生态产品与资源环境权益综合交易平台,实现林业碳汇、用能权、水权、矿业权、文旅项目的区域性和全国性交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园 +」「绿道 +」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土地增值与生态投入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城市更新行动和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以标准示范引领为动力推进美丽宜居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大对试点城市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要素供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城市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着力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分别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乐
作者 丁宏 张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