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应向出口与内需协调导向转型

作者
作者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在江苏发挥过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现在江苏经济总量已突破3.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64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很大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的相对萎缩不是短期就可扭转的,因此,江苏必须适时地由出口导向向出口与内需协调导向转型,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出口与内需协调导向来拉动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扩大内需,增强江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萎缩,江苏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了较大冲击。因此,合理引导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重在扩大内需,势在必行,并且应从战略性高度看待扩大内需,而不应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同时,我们也看到,江苏实现由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向出口与内需协调导向型发展方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还需要加快;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经济结构还需要不断升级调整;可以说,国内的市场容量还很大,通过出口与内需协调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潜力也很大。因此,江苏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把增加居民消費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二、协同两个市场,提高江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出口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江苏企业关注国内市场,及时调整目标市场策略,将出口下降的压力转变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动力,通过向国内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弥补出口萎缩造成的落差。要提高企业协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能力,使企业由过度依赖出口向出口与内需协调拉动转变。江苏企业应该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新要求,主动回归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预测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制定针对国内市场的营销战略,塑造难以复制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江苏企业应通过增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的投入,摆脱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通过产学研联合研发创新机制,整合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资源,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专注于价值高的生产环节,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向国际产业链高端转移,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智造”的转型。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企业设立和兼并国内外研发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
  
  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江苏要实现出口导向向出口与内需协调导向的转型,就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为此,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特别注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让消费者增强即期消费欲望,提高居民收入的消费倾向。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权力的自我调节,更不应再强化超经济主宰分配的权力,因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行政化分配方式。治本之策,只能是使参与分配的劳动者个人和组织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建立起客观公平的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民主决策、公开监督机制,使社会消费与社会生产相匹配。再次,要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搞与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公共福利计划,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公共福利水平,又不形成超越发展阶段的福利刚性;既要保障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防止企业为规避劳动力成本而减少就业岗位。并尽可能由政府通过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公共服务,统筹考虑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从而有效提升江苏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四、完善消费政策,引导和规范消费市场发展
  
  江苏要实现出口导向向出口与内需协调导向的转型,就要不断扩大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促进培育消费热点的政策措施,引导和规范新兴消费市场的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的重头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旅游、住房、汽车、通讯、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家政等是目前和未来中国居民消费中最大且最具潜力的项目。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国内中产阶层与白领阶层对旅游、住房和汽车的需求空间很大。旅游、住房和汽车消费,也具有拉动经济的较大的“乘数效应”和促进消费的持久的“连续效应”。刺激旅游、住房和汽车消费,关键是让大众愿意消费并且消费得起。比如住房,目前各大城市的房价大大超出真正需要住房的普通大众的支付能力。按照这样的市场价格,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是很难买房或根本买不起房的。必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供应范围,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保障对象从低保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大到低收入无房家庭,将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戈尚速


作者 吴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