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科院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作者
作者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市级农业科学院如何抓住机遇,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农业科研院所。多年来,我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作物栽培新技术研究,在甘薯、小麦、水稻、油料、棉花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三项,其他国家级奖项21项,省部级奖项111项。自育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14.95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43.9亿元,在全国三次百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评选中均名列前茅。在开展科研创新工作中,我们认为要建设好如下四个良好平台。
  创建社会服务平台,增强科研人员奉献社会的责任感。社会服务平台既是我们农科院的责任平台,也是实现科研人员社会价值的平台。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科研人员。一是结合科研成果转化,走研企结合、产研结合之路。紧贴农业生产的实际,与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企业协作,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转化科研成果。水稻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给水稻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从数千个杂交组合中筛选,通过十多年的南繁品比鑒定,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种——徐稻3号,大面积种植亩产达650-700公斤,受到广大稻农的欢迎,良种覆盖范围逐年扩大,2005-2007年连续三年居江苏水稻推广品种和良种补贴品种面积第一位,年最大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为水稻的稳产、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该成果获得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结合项目建设,做好科技服务,在生产第一线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帮扶等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是当前番茄种植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此,科研人员与省农科院协作,引入30多个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品种进行试种,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番茄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拓展科研人员的创新空间。国家决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作用的有力措施,也是科研单位提升创新能力的契机。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各项争取工作,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徐州农科院被列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拥有2个功能研究室,4个岗位科学家,小麦、棉花、水稻、大豆、花生5个综合试验站,成为在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项目最多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确立了徐州农科院在全国甘薯领域的领头羊地位,提升了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为科研创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我们以此为契机,以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工作要求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瞄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从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科研工作方向等各个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全面提升科研竞争力。
  创建学科融合平台,推进科研创新。农业科学研究涉及各种农作物和不同研究方向,各个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注重搭建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平台,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一是规划建设综合实验室和科技示范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引进人才,争取项目。利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机遇,规划建设了综合实验室,配备了较为齐全的仪器设备,结合高铁建设所带来的机遇,扩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满足各个学科基础性试验的要求。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创新研究。许多青年科技人员由于刚出校门,没有科研成果租社会影响,在对外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上不占优势,影响他们正常开展科研工作。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院专门设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对适应青年科研人员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题进行资助,并组织专家对课题的设立、研究成果的评估进行论证,指定专人进行课题的指导和管理,有效地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三是拓宽课题组的组织形式,加强横向联合。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专业工作任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开展新兴课题研究。如油料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做好油料作物品种研究的同时,连续多年进行大蒜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试验,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徐蒜系列品种,并通过了品种鉴定。
  创建国际交流平台,把握农业科研的最新动态。近年来,徐州农科院充分利用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的平台,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将科研人员推到科技创新的前沿,及时掌握本专业科研的最新动态。分别与国际马铃薯中心、韩国生命科学院建立了学术访问计划,每年选派青年科研人员前往进修,掌握国际甘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并与日本、美国、菲律宾及中国台湾地区达成多个合作项目,定期召开国际甘薯研讨会,邀请专家来院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小麦、水稻、油料等专业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科研人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科研工作紧紧跟上各个专业的发展步伐。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 忠


作者 刘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