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开发区建成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新高地

作者
作者

开放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具有丰富的新内涵、新特点。开发区作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目标定位,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在百舸争流中勇立发展潮头。

把「厚植开放」作为发展的重大使命和重要机遇

当前,开发区开放发展的总体形势较为严峻。2015 年,全国 219 家国家级开发区进出口总额下降 5.8%,实际利用外资下降 6.3%。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外贸持续负增长。作为全国率先开放的省份,江苏也率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变化冲击。镇江经开区去年出口同比下降 7.24%,进口下降 9.73%,进出口总额下降 8.72%,利用外资也面临很多挑战。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是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另一方面,曾经依赖的低成本土地、劳动力、环境资源等传统比较优势也在逐渐衰减。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中,对五大发展理念又提出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何谓「厚植」,我们的理解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拓展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的质态和层次。开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来解决。开放始终是开发区的生命力所在。对镇江经开区而言,我们需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连淮扬镇铁路、长江-12.5 米深水航道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彻底从传统开放发展的思想思路中解放出来,紧紧围绕城市、企业和人才「三个国际化」,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择天下英才建设「科创高地、人才高地」,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在开放发展的最前列,当好开放先锋。在「外资、外经、外贸、外智」这「四外」的发展上做到总量、增幅、质量、贡献率在镇江全市、在苏南板块的国家级经开区中提档升位。

推进「政企联动」,共同做好双向开放文章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阶段,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这「两个市场」已融合为「一个市场」——全球市场。全球 8 万多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四成的生产总值、六成的国际贸易、九成的国际投资。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双向开放」。这些都蕴含了一个鲜明指向,就是要通过双向开放,加快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造新一轮开放红利,掌握未来国际竞争主动权。

从镇江经开区的情况来看,区内很多企业、产品还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不够高。所以,全区近 1 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需要考虑在双向开放中如何当好主体、当好主角。除了把自己分工的环节做强做精,增强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加快提升面向全球整合要素、集成要素的能力,这一方面比以往更加需要政企携手、加强联动。

更高水平「引进来」。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已经形成了「两大方面军」「十驾马车」全力推进招引的格局,为推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互动并进、以改革激发开放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积极融入全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布局,从传统的产业思维中跳出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更多地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来谋划、招引、推进和服务项目。

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重点支持拥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人才密集的地方建立研发机构,到重点国家建立营销售后网络,到成本较低的地方设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积极探索实施境外发债融资,有效整合全球资源要素,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加快转变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实物量」增长向主要依靠「价值量」增长转变,尽快走上「以质取胜」的道路。除了积极组织企业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巩固传统国家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更重要的是支持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根据自身实力创品牌、搞设计、拓营销,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4 月 8 日起,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正式告别行邮税时代,开始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其中增值税增加幅度接近 12%,这意味着很多跨境电商平台一直享受的「税收优待」将终结,国内跨境电商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这为我们发展一般贸易等模式带来巨大机遇。

全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如果说在过去以货物贸易和制造业市场开放的「一次开放」阶段,资本青睐的是集纳政府高效服务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的开发区,带来的是一般劳动力、厂房、生产流水线等低端要素,那么面向未来,在以国内工业化中后期为起点、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二次开放」阶段,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区将会是一个「强磁场」,资本集聚带来的是拔尖人才、尖端技术等高端要素。比如瑞士,日内瓦、苏黎世、洛桑这些城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以优美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组织和机构;苏州工业园区,以前看到的可能都是一座座的工厂,但是现在你走进苏州工业园,不再感觉到是个园区,而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新城区。在这方面,镇江经开区与他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要靠自身的努力,加快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把硬环境建好。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全方位地植入国际元素,提高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以及文化、体育等休闲场所的建设运营水平,推进公共场所多语种标识全覆盖,塑造「接轨世界」的硬环境。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建设国际化社区,让在镇江市区工作的外籍人士能够居住到开发区来。二是靠软环境取胜。我们提倡「马上办、帮助办、上门办、办成功」的「四个办」服务理念,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服务」,正在加快推进「政务服务 4.0」的建设。下一步,还要建立健全涉外管理体制机制,努力营造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三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按照「准自贸区」标准,加快复制上海自贸区通关便利创新制度,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提高通关效率。

大力培养一支兼具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善于领导管理的企业家及领导干部队伍

「三个国际化」中国际化企业是主体,国际化城市是基础,国际化人才是支撑。人才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引进,提升开发区自身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才是人才国际化的根本之策。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家和机关干部到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瑞士培训,着力提升企业家和机关干部的国际视野,熟悉现代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增强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培养一批真懂开放、善抓开放的人才。企业家也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新动向,注重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自身发展战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学会在公平竞争中逐步摒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在技术创新、做精产品上下功夫,以「工匠精神」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