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发展强引擎 打造人才向往地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奋力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征程上,常州须围绕「得人心、聚人才、汇人气、赢人和」点燃常州发展强引擎,把常州建设成为人才向往、英才荟萃、产才相融、城才共荣的长三角人才新高地。
一、贯彻人才新理念,努力做到「乘势得人心」
面对人才优先发展这一历史机遇,人才工作更要保持政治定力,将坚持正确方向和把握潮流大势相结合,做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一盘棋」格局,坚持「一体化」思维,落实「一把手」责任。全方位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深入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鼓励人才参政议政,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互融互通。强化考核牵引,持续提高人才工作权重,以举全市之力「重视人才工作、谋细人才工作、抓实人才工作」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把握区域发展大势。立足「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积极响应省委「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动员令,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常州交汇的历史机遇,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聚才优势,建立健全协作创新体系,积极参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42 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重要支点中,展现常州担当,赢得竞争主动。
彰显常州爱才格局。着眼「十四五」发展规划与人才规划同频共振、城市发展与人才发展同心同向,对标先进地区,以「舍得、等得」的态度,加大「龙城英才计划」的投入,增创政策「领跑」优势。坚持不懈开展「引才长征」,以「踏破铁鞋」的力度和诚意,市县条块联动,赴全国各地开展产教才对接,彰显「『常』爱人才、『州』到服务」爱才诚意。
二、构建引才强磁场,系统深化「兴产聚人才」
精准把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断,高质量推动产才融合,畅通「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专注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招」。围绕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定位,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步规划、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同步绘制、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开展「三个同步」。深化双招双引,根据辖市(区)人才绩效给予 1∶1 的「聚才贡献奖」配套奖励。加大产业关键领域顶尖人才招引力度,为国内外高端人才提供 1 亿元特别支持额度,「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方案,在「人才高地」上筑起「人才高峰」。
坚持远眺海外的新思维「引」。抢抓人才流动机遇,建立全球人才「云聘会」常态化机制,大力扶持建设人才项目离岸孵化平台,依托本土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人才工作站,就地选才、飞地用才。通过人才制度优先支持、创新载体优先赋能、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生态提质优先促进「四个优先」,进一步加快中以常州创新园聚才兴才先行先试步伐,针对以色列项目特点实施专项人才计划,真正将中以园打造成海外人才集聚示范区。
聚焦创新突破的主力军「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开展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全力冲刺 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超 8000 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超 100 家、R&D 投入占比 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50% 等战略目标。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协同发力,聚焦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建立健全联合攻关机制,切实打造更多的「行业领先」和「不可替代」。
三、提升青年友好度,全力推动「开门汇人气」
将广聚青年人才作为扩大人口规模、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抓手,全方位打响「青年友好型城市」品牌,以青年活力提升城市活力。
以校城的「深融合」唿唤人才。持续巩固拓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成果,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聘任引才专员,探索校友会引才模式,依托「师生情、同窗情」,增进与高校的常态化人才合作。着眼校城共生共荣,探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全力支持在常高校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双落户」「双聘制」试点,完善「创业在园区、创新在高校」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和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常数。
以产教的「高赋能」培育人才。结合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公共实训基地集群,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分配制度。针对常州制造业发达的产业特点,创新推行「新工科」教育,探索「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模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医、名家,在盛产「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真正实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
以安居的「强支撑」保障人才。坚持「职住平衡、就近建设、个性共享」原则,完善生活居住双资助「直达补贴」制度,推动「非申即享」扩面增效。加快推进 10 万套人才公寓和青年驿站配套建设,刚性兑现「免费 3 年入住」「驿站 3 月免租」等服务承诺,切实将青年人才来常落脚「第一站」转化为扎根常州「第一步」。秉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配置优质资源,营造与一线城市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
四、营造聚才生态圈,全力以赴「诚意赢人和」
坚持以「最优生态」引「最强大脑」,建设「载体好、服务优、支撑强」的优质生态体系,为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创造良好环境。
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结合「两湖」创新区建设,整合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人才平台载体。高标准打造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智能装备、石墨烯、光伏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依托产业园区,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创业苗圃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布局系列人才综合体、科创综合体,为各路人才大显身手搭建广阔舞台。
强化全方位金融扶持。健全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体系,重点加强对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扶持,切实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完善人才支持和上市辅导联合扶持机制,提升「龙城英才科创苗圃投资基金」绩效,依托 400 亿元科创基金,撬动 2000 亿元社会投资,为高成长性人才企业股改上市和再融资提供有力支撑。
提供立体化服务关怀。坚持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围绕「人才落户、项目落地、政策落实」,加强「心贴心」交流,开展「店小二」服务。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营造审批环节少、办事速度快、创业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不求人的一流营商环境。紧贴人才落户实际需求,切实为优秀人才提供租房购房、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服务,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真正将常州打造成为人才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作者 季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