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先进文化 凝聚发展共识

作者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这一表述中,“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成为文化强省的首要标志。当前,江苏正处在承前启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引领力,有利于培育全省干部群众的发展新动力,形成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共识,对筑牢全面开启“两个率先”新征程的思想基础,丰富我省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谓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江苏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江苏的具体形态,或可视为先进文化的江苏形态。把握江苏先进文化的具体内涵,可从思想内涵、精神内涵两方面着眼。
当代江苏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孕育于江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成形于今天江苏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具体化、内在化。主要表现为“率先”、“创新”、“和谐”三大理念。
第一,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率先”理念。率先发展,“走在前列”,“当好排头兵”,是中央对江苏的厚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江苏具体实践中的首要特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江苏始终能以“率先”理念解放思想,把握发展规律,结合江苏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从而在全国发展格局中造就江苏独特的竞争优势。30多年来,江苏人以“四千四万”(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战胜千难万险)精神创造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呼应浦东开发,开创了开放型经济大飞跃的新局面;冲破姓“公”姓“私”的束缚,实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突破,使民营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4大类18项指标体系,制定了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使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不断加快。今天的江苏,正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提出的希望,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率先发展统一起来,不断丰富“两个率先”内涵,提升“两个率先”标准,围绕“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在新的起点上争取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第二,勤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理念。勤于探索,敢于超越,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敢于独辟蹊径,“杀出一条血路”,是江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江苏大地上,从“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到“两个率先”,从华西新农村建设到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江阴资本现象等无不体现了江苏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省委提出的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为核心内容的“三创”精神,为“两个率先”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已使江苏走在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列。江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创新驱动”取代“投资拉动”的转型发展规划正在全面实施。科技优势正在向创新优势转化,自主创新对江苏经济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把创新驱动作为提升发展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更加注重以内生增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为江苏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构筑起核心竞争力。
第三,尊崇法治,诚信友爱的“和谐”理念。“两个率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率先,也是社会和谐的率先。多年来,江苏坚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理念的转变。为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的具体化,先后提出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和谐理念融入发展大局,明确提出“法治江蘇”、“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这和谐社会建设的五大载体。同时,提出“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升华为富民优先方针,从2011年起将实施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更鲜明的富民理念和扎实的富民举措,使江苏人民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矛盾,江苏正集全省之力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探索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江苏长远可持续发展筑好社会基础。
当代江苏先进文化的精神风格是江苏独特人文精神在当今发展进步潮流中所展示的时代风采。这种精神风格上承吴韵汉风,在当代文明潮流中博采众长,自新不息,根基丰厚而又个性独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其一,睿智圆通,自强尚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江苏文化的精神风格充满了水的灵气。江苏人性情温和开朗,行为方式行止有度,不走极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善于协调,长于通融,精于变通。不惮于“变”而且善于变,懂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江苏人不仅是旧式科举考场上的常胜将军,同样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领头羊。无论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苏大地的萌芽,还是近代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在江苏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江苏人对市场经济的率先认可无不反映了江苏人的创造精神。江苏人睿智求新,但同样不乏自强不息、顽强拚搏、追求卓越的精神,从江苏大地起航的郑和下西洋本质上就体现了这样一种进取精神。如今,这种精神进一步传承发展,从沿江开发、沿海开发的大气魄、大手笔中得到新的体现。
其二,宁静和谐,以人为本。江苏人崇尚和谐的人格特征,从江苏园林建筑上可见一斑。江苏园林不管是古典式,还是现代式,都能从中体会到因水成景、以水造景、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巧妙,形象传达了江苏人文传统中的整体和合意识。崇尚和谐的江苏人文精神,体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也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强调和合、统一、稳定、有序,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步推进。早在司马迁时代,《史记·货殖列传》就对江苏大地作过这样的描述:“淮河以南,无干金之家,亦无冻馁之人”。直到今天,江苏的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仍然处于低水平,而且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这是对崇尚和谐共存、以人为本的江苏人文精神的最好注解。
其三,崇文守礼,务实守信。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创始,至清朝光绪31年(1904年)结束,经历了1300多年。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据相关专家统计,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就是江苏。仅清朝就产生状元49人,清代苏州府就产生状元24人。今天江苏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仍然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的文脉源远流长,江苏人性格温和儒雅,造就了江苏人的行为方式理性守规、诚信守法。作为全国市场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今天的江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江苏人讲求职业道德、诚信交易、守法经营,这种弥足珍贵的特质为江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本。
其四,江海情怀,兼容开放。江苏文化在历史上受外来文化、继发性文化的影响较大,经历了多种文明的洗礼。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拥江靠海的地理特征培育了江苏人眼界开阔而海纳百川、兼容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宽广胸怀,天生对外来文化保持着一种开明的态度,善于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重要特征,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凝聚引领功能,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为进一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奠定了扎实基础,提供了重要遵循。
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作为文化建设首要任务,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江苏的发展主题、工作大局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体化为“两个率先”总体目标定位,具体化为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导向,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深入人心。在道德生活领域,深入开展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集中宣传表彰首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在全省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学习道德模范,争当文明使者”、“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活动,弘扬个人美德、职业道德、公共道德。结合江苏特点,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着力点,研究制定“江苏省公民文明素质评估指数”,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坚持“以文化人”,以核心价值观教化、引导和鼓励人民,在全省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氛围。
构筑精神形象,培育新时期江苏精神。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江苏人民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在开创江苏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召唤,孕育出来的精神气质。培育新时期江苏精神,构筑新的时代潮流中江苏人的崭新精神形象,是发挥先进文化凝聚力、引领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占重要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门打开之时,江苏人特别是苏南人就率先突破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凭借“四千四万精神”开创了闻名全国的发展乡镇企业苏南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江苏人将这种创造精神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同各地区、各单位的奋斗目标相结合,与时俱进,孕育出不同的区域文化精神。如“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求实、创新”的锡山精神等;“崇文尚德、开明开放、创新创造、仁爱爱人”的扬州精神;“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精神等等。大江南北各地区域精神的提炼、宣传和实践,最后汇聚成了“三创”精神为代表的江苏精神。“三创”精神是激发江苏人民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对新形势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课题的响亮理论回应。它体现了江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洞察力和勇于直面问题、解决矛盾的务实精神,体现了江苏人解放思想、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当前,在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进程中,我省再次启动新发展环境中江苏精神的征集、提炼和普及活动。这种征集提炼活动,既是进一步推进“两个率先”的现实需要,也是在“两个率先”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既为开启“两个率先”新征程提供精神动力,又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涵,将成为汇聚全省上下智力与信心,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共同建设更加美好新江苏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文化民生。江苏认真分析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原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使用效益。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248亿元,已实现市有三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全省174家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去年参观人数达5100万,是免费开放前的4倍;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近三年共送书195.6万册,送戏8159场,送电影34.3万场;推进农家书香工程,建成农家书屋9341个;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有线电视、宽带网“村村通”,为百姓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一张覆盖城乡、高水平高效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江苏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已实现城市、农村全覆盖;组建广电网络公司,实现了全省网络整合,13个城市已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先进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得到创新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优质的文化服务,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就只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难以收到实际效果。面对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力度,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着力改善文化民生,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才能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转化成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尤健
作者 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