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建好「引育用留」人才生态圈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机遇,锚定「对接沪苏桥头堡」目标,传承先贤张謇先生「为天下惜人才」的宏大志愿,积极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全链条建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生态圈,打造创新要素富集、创新活力涌动的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全区人才总量超过 23 万人,在海门创新创业的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顶尖人才达 76 人,省「双创」人才入选数连续四年位居南通县(市、区)第一,人才驱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助力海门先后两度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十四五」期间,海门被确定为「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
全要素集聚资源,构筑引才「强磁场」。人才是流动的资源。人才的流动也有其规律性,哪里创新要素更富集,人才就往哪里流动。海门从产业、政策、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全面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为人才筑好「黄金巢」。聚焦产业引才。始终突出产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 7 大产业集群和「12+2」优势产业链,形成高端家纺、现代建筑、先进装备制造 3 个千亿元级产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绿色精品钢、生物医药等 3 个「准千亿元级产业」。成功培育海门科技园、謇公湖科创园等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和「园区、社区、孵化区相融合」的新型双创载体,先后建成国家级「海智基地」、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和国家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近三年累计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 1.6 万人。创新政策引才。按照适度超前、区域领先的原则,先后出台「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人才强企 10 条」「人才新政 35 条」等 30 多个人才政策,覆盖了从「草根」到「顶尖」、从「海归」到「本土」等各个层面。分类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产业人才精准支持、领军人才优先支持政策,在享受最高 3000 万元项目配套的同时,还享受租房(购房)补贴、岗位津贴、贷款贴息等待遇。设立总规模 1 亿元的「东洲英才」投资基金,最高给予 2000 万元股权投资。设立「人才贷」及风险补偿基金,最高提供 1500 万元贷款,对创业失败的人才项目,最高代偿 400 万元。依托活动引才。以节会为媒,连续举办 4 届东洲英才创业周、7 届「海智杯」创业大赛,先后主办承办「中国制造 2025 国家顶尖人才高端装备主题峰会」「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大型国家级活动。深入实施「东洲雁归」「『海归』聚海」等引才工程,举办「留学精英创业海门行」等专场活动。近年来,先后引进省「双创计划」人才 91 名、省「双创团队」12 个、「海归」人才 200 余名。
全周期培养开发,打造育才「孵化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根本之策。海门以前瞻视角、系统思维谋划和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全方位推进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健全育才体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问题,瞄准各领域人才需求,把握各类型人才特点,分类实施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技能人才、金融人才、设计人才、教育人才、卫生健康人才等 14 项重点培养专项,有针对性地通过分类培训、访学研修、科研扶持、产学研合作、成果奖励等措施,给予各类人才集成政策支持。突出「青年优先」理念,创新实施「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十四五」期间将培养青年专家 5 名、青年领军人才 20 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100 名。打造育才载体。瞄准科技前沿,策应发展战略,从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培养合作、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 6 个方面,打造集人才孵化、成长、使用于一体的特色载体,形成包括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硬核,高端绿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三个产业基地在内的「一带两核三基地」科创格局,「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加速成型,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机器人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支持临江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昔日农村成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深化育才合作。针对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积极与大院大所共建研发机构,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携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科研院所成立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实行院企「双导师制」,在册 178 名研究生中有 60% 达成落户协议。实施「新药与平台强化项目」孵化模式,由区、院双方给予项目资助和设备补贴,已吸引 50 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转化。
全方位量才适用,激活用才「能量源」。用好用活人才,才能把人才这个最大的发展变量转化为最大的发展增量。海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加积极、开放、高效的措施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推动人才把聪明才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放权「灵活用」。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以市场和同行认可为标尺,率先出台「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突破年龄、职称、学历限制」三项举措,已有 7 名顶尖人才免评审落户海门,分别给予总额 1000 万元的项目资助;8 家企业自评专家 32 名,给予每人每月 3000 元人才津贴;2 名大专学历的全职高薪人才获评「东洲英才」,分别给予顶额 100 万元创新资助。靶向激励「精准用」。对「银龄」人才、青年人才等分类出台专项政策,针对各自特点,有侧重地给予专项资助和精准服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对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邮轮制造、机器人三大重点产业人才进行专项扶持,推动政策由「普适性」向「个性化」转变、资金扶持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累计资助创新创业项目 95 个,发放资助金额 1.2 亿元。借智借力「柔性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开放理念,采取柔性方式用好人才智慧。以推动人才工作全面接轨上海为抓手,促成 100 多家企业与上海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在上海建成的首期规模 2400 平方米的「协同创新中心」,已有蓝湾资本、首微电子等 20 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驻孵化。
全天候服务保障,增强留才「吸附力」。服务是软环境,做好人才服务必须要下硬功夫。海门始终秉持「想在企业前面,做到人才心里」的服务理念,以最宽容的心态、最包容的环境,为各类人才逐梦圆梦提供充沛的「阳光雨露」,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优质人才生态。加强政治吸纳。在人才群体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赴延安、井冈山等地举办「爱国奋斗奉献」专题研修班,增强人才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注重对人才的组织引领,聚焦人才创新创业重点平台,打造「红色邮轮」「红色智造」「红丝路」等人才党建品牌。营造尊才氛围。建立区领导与优秀人才结对机制,在区、镇两级开设「服务专线」「服务专窗」,只要人才约见,工作再忙也安排,只要人才所需,难度再大也协调。把 5 月 25 日「海门人才日」作为人才「集体生日」,以最大诚意礼遇各方英才。优化集成服务。整合 22 个部门、30 家专业机构,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提供 51 项集成化服务。按照「三年新建 100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目标,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人才安居保障体系。通过发放「人才绿卡」、建设「人才驿站」、举办「缘·东洲愿」联谊交友等活动,用心用情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上,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在梦中留」。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杨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