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都经济开发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产业政策、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的根本导向,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按照国家级开发区创建整体部署,重点实施产业转型、创新融合、政策统筹、保障提升「四轮驱动」,全力打造高质量先进制造业基地江都沿江板块。
一、紧扣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驱动。经济规律表明,工业化中后期外在资源驱动型模式必然向内在提升驱动型模式转变,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重转轻、发展路径由散转聚、发展特色由同到异,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拥抱新兴产业朝阳。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产业必将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借助在外乡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广斌教授在该领域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全球人脉资源,全力主攻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高的智能制造、智能环保、智能教育、智能医疗产业链项目,加速构建人工智能制造平台;以省级扬州(江都)软件园为载体,重点突出「互联网 +」智能化发展,推进区域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区域研发创新中心。打造主导产业亮点。推进船舶制造、特钢加工等主导产业变「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超市模式为「专精尖」、「高富帅」的专卖店模式,鼓励船舶制造产业大力开发化学品船、LNG 船、LPG 船、成品油船等特种船舶,向海洋石油工程结构制造等领域延伸,实现错位竞争;引导特钢加工产业致力攻克新型钢材钢管产业前沿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向风电核电、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装备材料拓展,着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大口径无缝钢管制造基地。夯实传统产业基础。引导箱包、制笔、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内部管理、升级生产工艺、升级产品结构、升级客户资源,通过「机器换人」、「企业上云」、「行业定标」等方式,推进高效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加大品牌创建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借力要素集聚实现创新驱动。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为此我们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科技引领、产业联动、多元共哺、内在共享。聚焦科技创新。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双向融合」,深入实施「品牌创建、技术标准、专利申报、企业上市」四大战略,引导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突出招引机器人、智能装备、关键核心部件等优质项目,着力建设「省内有位次、行业有特色、企业有亮点」的创新基地。聚合人才创新。探索研究制定符合创新规律、体现知识价值、具备包容张力的人才政策,积极推进省「双创人才」、市「绿扬金凤」、区「智慧龙川」项目,以更高视野引进智能研发、金融管理、现代农业、新型建筑等行业紧缺的「高精尖缺」人才,加大企业家人才、「龙川工匠」人才、乡土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名校优生等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构筑人才高地。聚力园区创新。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中小企业园加快引进小微企业入园孵化,引导成长型企业「腾笼换凤」,全面提升入驻企业运行质态;科技产业园深化与上海「爱就投」、京东扬州馆合作,积极构建飞地经济平台和综合电商试验区;港口物流园着力打造集木材贸易、原木加工、成品销售、仓储物流、互联网金融「五位一体」的凯林木业产业平台,推进江都港年吞吐量向万万吨迈进;建材产业园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招引龙头项目落户,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三、立足攻克难题实现政策驱动。发展中的问题难题必须以推动发展来解决,我们将逐一破解突出制约瓶颈,扩大有效供给,形成化学效应。破融资难题。针对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优化「天使资金」、「天使孵化资金」投放效应,探索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市场投资及并购基金、企业上市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扶持成长型、Pre-IPO 企业发展。同时主动唿应推进区委、区政府资本市场「513」行动计划,精准制定「一企一策」,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计划,助推企业挂牌上市,全力打造行业独角兽企业。破规划难题。针对各类规划限制问题,紧扣城市总规本轮修编(2020-2035)时间节点,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定位,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20)、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江都港总体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委托专业公司编制适应现行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的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多规合一」目标。同时,科学预排各功能板块 10-15 年用地需求,积极上争建设用地指标,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的发展导向。破生态难题。针对环境容量压力日益加大问题,坚定不移推进沿江大保护战略,一着不让实施「263」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落实气、水、土三个「国十条」,加大「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源地保护,强化江淮生态大走廊和清水通道建设,加快华电分布式能源电站、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进度,妥善处理日均 80 吨生活垃圾堆放、管理和处置问题,坚决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让 15 万沿江百姓看得见蓝天、喝得上净水、记得住乡愁。
四、聚焦效能提升实现保障驱动。着眼于让外来投资者向往、本地企业家满意、沿江老百姓点赞,我们将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洼地和科学发展高地。深化行政服务保障。健全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小微企业「两创」服务中心运行体制机制,完善智能政务服务,深入推进「3550」改革,加快推行「不见面」审批、容缺审批、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等新模式,在「放管服」改革试点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认真研究和评估宏观经济下行对行业企业影响,强化大数据支撑,实现信息开放共享,拿出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应对进出口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实际困难。优化发展环境保障。按照中央和上级的统一部署要求,以优化协同高效为基本着力点,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等举措,进一步整合服务职能,归并管理机构,切实减少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现象,努力建立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和正常经济活动。强化公共设施保障。坚持「产城融合」、「区镇合一」,统筹核心区域发展和腹地区域储备,统筹地上空间发展和地下管网建设,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商业、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 85%、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 90% 以上,全面为企业发展、人才引进和百姓生活营造宜业宜居环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深入解放思想、奋力追赶超越,全力谱写新时代江都沿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 婷
作者 江都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