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恋

作者
作者

余维立,此名当今并不亮眼,然而四十年前,却在体育圈如雷贯耳。

1970 年—1972 年间,他近十次创造两项短跑全国纪录,200 米跑出 20 秒 8,400 米最好成绩 47 秒 3,还多次打破男 4×100 米接力与 4×400 米接力全国纪录,百米两次跑出 10 秒 1,在国际赛事中奏国歌升国旗。退役之后,他曾出任国家田径队短跑教练和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国家队管理部部长。2008 年退休后,依然活跃在田坛一线,受聘国家短跑接力队顾问。

余维立家住北京东城龙潭湖畔,一间十余平米的书房被数个书柜与书桌挤满。除了体育专业书外,政治、历史、文学、哲学、法律等诸多名着琳琅满目。藏书太多,只能双层叠放,书柜与书架的隔板全被压弯。案头上有一本新近出版的《田径科技动态》,占了 13 页的文章《逆水行舟 任重道远——寄语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男子 4×100 米项目》列于头条。对「今日田径界大笔杆」的评价,他连连摆手,并不认可,但他承认:「平时我就喜欢想些问题,记点东西。」

1972 年,余维立(领先者)百米跑出 10 秒 1 的好成绩。

青少年 他驰骋跑道

余维立自幼热衷体育,叔父余邦基曾是八一男篮和国家男篮主力后卫,第一届全军运动会旗手。1958 年,八一田径队到四川成都冬训,正读小学五年级的余维立立即被百米旋风震住。之后,他一放学就到处找场地跑,去小巷子练。是年,成都市小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乙组冠军,被他以 14 秒整轻松拿下。小学毕业,他报考了成都体院附中。也许是命中注定与短跑有缘,在好几个选项中,偏偏把他分配到成都体院百米纪录创造者晏远树老师那里。1963 年省运会少年组的 200 米,三级跳远和 4×100 接力冠军最终都被他绑定,连从未正经练过的 400 米也拿了个第二。

省队发出了召唤。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开始并不同意,可儿子铁了心牛也拉不动。

余维立在省队仅呆了一年零十个月,1965 年底,刚刚 19 岁的他就被国家队招去。

世界田坛,主项 100 米罕见兼 400 米,两个项目对身体与技术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余维立几个月只比了三次,就逼近全国纪录,仅差 0.1 秒。1972 年秋,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运动会上,余维立完成了 47 秒 3 的壮举!冲线时,对手都还在十六七米之后。同一年,他百米两次跑出 10 秒 1。

余维立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1971 年春,国家田径队在广东韶关汇报表演。训练不足,加之煤渣跑道不平,就在终点线前,「啪」的一声,余维立的左大腿股二头肌肌腱断裂,平日追风的身躯这次随风而倒。为了能重返赛场,余维立央求医生做手术,当晚还「赖」在医院,和衣躺了一夜。奇迹出现了,术后半年多,他两破 400 米全国纪录。

1974 年,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进程近半,余维立两边只有扇形的光影在隐隐摆动。如果此时放几步,胜利也许就能锁定。可他太急了,太想建功立业了,一步都不敢放,一瞬间,右脚好像踩空,一头栽了下去,右腿股二头肌肌腱断裂。

1975 年 9 月第三届全运会百米决战,他成了老二,给他很大遗憾和刺激的是「第二层的领奖台怎么这么矮?」

这是他运动生涯的最后一场大赛。

壮年 他执掌教鞭

1977 年末,已过而立之年的余维立退役。

他先后被任命为国家短跑女队和男队的教练。1992 年春,男女队合并,领导发话:「你来接管这个组。」

中国短跑总体水平并不突出。小富即安是当时的普遍心态,能拿个全国冠军就顶了天了,不少优秀选手在困难风险面前浅尝辄止,没有达到更高水平。对接力登顶,甚至还有一种碰运气,寄希望于对手失败的侥幸心理。

余维立在队里严肃批评了这一不良现象,还连发数文剖析危机:从 1997 年-2011 年,男子百米全国纪录从 10 秒 17 到 10 秒 16,仅提高 0.01 秒,同一时期世界纪录却从 9 秒 79 到 9 秒 58 提高了 0.21 秒;1995 到 2010 年,男子 4×100 米接力全国纪录从 38 秒 81 到 38 秒 78,提高了 0.03 秒,在差不多时间里,世界纪录却从 37 秒 10 到 36 秒 84,提升 0.26 秒。

1986 年 8 月,余维立与广东短跑主教练欧伟棠赴德国斯图加特,观摩四年一届的欧洲田径锦标赛。田径在欧洲影响大,基础好,偌大的体育场几乎场场爆满,短跑项目更成为热中之热。现场全方位的感触与感悟,促使他俩回国后上报了一份「以接力促单项,加速提升我国短跑水平」的建议。

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一,在单项水平尚有明显差距之时,依靠集体力量就有机会在接力项目上捷足先登;二,从布局上看,每支接力队都需要配备 4-6 名运动员,客观上为造就高水平人才群打下雄厚基础;三,接力项目需长期磨合,发挥集体力量,胜败因素很多,任何强国也不一定能同时聚合接力项目所需的各种条件,这就留下了机会。「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扬长避短,抓接力促单项是必要的可行的」。

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提出后二十多年,始终未有机会能真正「立项」 成了余维立执教期间的最大遗憾。那时候,人们更喜欢发展自身已有一定优势,投入产出有保证,见效快、效益高的强项,诸如女子竞走、女子马拉松和部分女子投掷项目。

做中国队领队的余维立。

老年 他退休不退岗

2009 年开春,落实「接力促单项」战略任务的时机终于成熟,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拍板:选择部分影响力大的潜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将以接力为主的短跑项目从「非重点、次重点」的定位升格到「重点项目」,这是只有传统奥运金牌奖牌项目才有资格进入的。已经退休的余维立心花怒放:短跑的春天就要来了!他欣然接受担任国家男子接力队顾问的邀请。在各地讲课开研讨会期间,他反复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是永远走不通的。」

这一战略决策没有几年,男子短跑开始爆发。余维立的笔记本里有一组全国纪录。男子百米:10 秒 17,10 秒 16,10 秒 04,10 秒 00,9 秒 99;男子 4×100 米接力:38 秒 81,38 秒 78,38 秒 38,37 秒 99,37 秒 92,37 秒 82。单项百米苏炳添两次跑出 9 秒 99,北京奥运会还破天荒杀进决赛;男子 4×100 米接力,2015 北京世锦赛夺银牌,2016 里约奥运会获第四名……

谈及这些,余维立充满激情。虽然现在他已不跟队出国大赛,但通过电视转播和微信,他同国家队短跑主教练袁国强保持沟通交流。2015 年春,苏炳添第一次见「9」,人还在美国尤金,余维立就同袁国强有了一大堆沟通与交流,及时总结。2016 年里约奥运会百米预赛,苏炳添涉险过关,他当即给袁国强发微信:「(苏炳添)今年比赛太少,第一场不易放开,感觉不灵。下一场肯定会好一点。」

余维立始终看好苏炳添,他认定,9 秒 99 不是苏炳添的终点,弄好了,不排除有接近 9 秒 95 的可能。对 1993 年出生的谢震业,他认为其主项刚改成百米,里约就杀进半决赛,前景可观,「小谢 60 米 6 秒 53,已迫近苏炳添 6 秒 50 的全国纪录。小谢保持着 200 米全国纪录,后程能力相当强,百米只要起跑能跑开,完全有可能破 10 秒!」至于 1986 年出生的张培萌,余维立认为能坚持到今天已十分不易,2013 年莫斯科世锦赛因没有做压线动作而与决赛失之交臂,令人扼腕。至于目前中国队第一棒人选和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余维立坦言:「多位小将都有机会,最终谁能挑重担,要看最近一两年谁能在单项上冲破 10 秒 20,看训练的配合与发挥。」

余维立强调要盯紧日本男队。多年来,他们一直在世界名列前茅,短跑人才济济,接力总体实力可与牙买加、美国并驾齐驱,里约奥运会以 37 秒 60 拿下了银牌,「2020 年奥运会他们是东道主。谁能战胜日本队,谁就能站上领奖台」。


作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