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纽约

作者
作者

自 1970 年始,纽约马拉松已走过 47 个年头,约有 112 万人参与并跑完全程,其规模为马拉松大满贯六大赛事之首。

从史泰登岛出发,穿过横跨纽约湾海峡的韦拉札诺大桥,踏上艺术圣地布鲁克林区,一路北上,途经北欧移民聚居地湾嵴、华埠所在地日落公园、美剧《破产姐妹》拍摄地威廉斯堡,在半程时进入长岛市。约 4000 米后,跃上凌驾于东河的皇后区大桥,从东面进入世界文化与经济中心曼哈顿,然后右转,踏上第一大道,直奔位于纽约最北部的布朗克斯区,折返后沿着博物馆林立的第五大道南下,进入中央公园,绕过媒体云集的哥伦布商圈,终点纽约古朴的地标性餐厅绿苑酒廊就在眼前。

全程 42.195 公里,穿越 5 个行政区,一个新与旧、闹与静、繁与简错综交织的纽约。这就是纽约马拉松。

赛道上的微观世界

自 1970 年始,纽约马拉松已走过 47 个年头,约有 112 万人参与并跑完全程,其规模为马拉松大满贯六大赛事之首。今年,纽约马拉松将如期在 11 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共有 9.8 万人报名抽签,相比去年增长 20%,创历史新高。

纽约马拉松最初由跑步爱好者弗雷德雷伯发起。算上他,1970 年的第一届比赛仅有 55 人跑完全程,100 人观赛。据说时为消防员的 Gary Muhrcke 不过是下班后顺道跑了几圈,就拿回了一块金牌,奖品是一块腕表。如今的纽马第一名能拿到 10 万美金。

玄博文参加纽约 Ted Corbitt 15 千米纪念赛。

赛事创始之初尚无赛道的概念,绕中央公园跑 4 圈就算完事,美则美矣,无聊至极。1976 年,为庆祝《独立宣言》200 周年,纽约市政府与弗雷德雷伯重新规划路线,使其穿过五区三桥,没想到临时性的更改收获了极好的反响,赛道沿用至今。2016 年,5 万余跑马者冲过了中央公园的终点线,120 万人通过电视收看了 ABC 的现场直播,规模与影响力今非昔比,火热程度比超级碗和欧冠不差分毫。

不少社会名流也在曝光度最高的纽约马拉松赛上跑过几遭。前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环法自行车赛七冠王兰斯·阿姆斯特朗,后有绿巨人扮演者爱德华·诺顿和前网球世界第一阿梅莉·毛瑞斯莫。

如果说纽约是令所有人心向往之的天堂,那么纽约马拉松如此热闹就不足为奇。参赛者会跑上笔直宽阔的大道,钻进曲里拐弯的小巷,经过危耸的高楼和低矮的民居,闻到世界各地美食的香气,耳边充斥着不同语言汇成的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赛道两边就是真实的纽约,而纽约又何尝不是个微观的世界。

纽约独有的「9+1」

纽约马拉松参赛者众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独有的「9+1」参赛法。

六大满贯的参赛标准不可谓不严苛。波士顿马拉松对参赛者以往的马拉松比赛成绩就有硬性规定,比如要求 18 至 34 岁的男子跑进 3 小时 05 分,女子跑进 3 小时 35 分。而纽约马拉松的参赛资格不仅可以通过成绩达标或捐款的方式获得,还可以通过参加「9+1」项目绕过抽签获得。

所谓「9+1」,即通过在前一年完成 9 场由马拉松举办方纽约路跑协会举办的比赛,每次赛程从 5000 米到半程马拉松不等,再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来获得当年纽约马拉松赛的准入资格。这个方式的一大好处是降低了门槛,提高了业余人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筛选掉了体力与毅力不达标的报名者。

玄博文就是一位通过「9+1」入围纽约马拉松的长跑爱好者。2012 年,他于厦门大学毕业,赴美留学,2015 年来到纽约,在一家大型运营管理公司工作至今。在过去的 9 年中,他完成了 8 场马拉松。今年 10 月 8 号的芝加哥马拉松是他的下一场比赛,也是他的第一场大满贯。一个月后的纽马将是他的第二场。迫于波士顿马拉松的硬性时间规定,他计划在芝加哥马拉松赛上全力跑出最好成绩,拿到明年 4 月波马的准入资格。如果失败,他会在纽马上放手一搏。

一场「止于至善」的较量

「一周四练」,每周 10 小时,这是玄博文目前的训练计划。他的短期目标是「高质量地完成大满贯」。

大学本科学习期间,玄博文一年一跑,在厦门完成了 4 次马拉松。他是学校登山队的成员,对他而言,那时候长跑仅仅是锻炼和检测体力的方式,「谈不上很喜欢」。来纽约后,因为工作较忙,少有时间登山,于是他坚持长跑,还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华人长跑组织新蜂跑步协会,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伙伴,正式开始备战马拉松大满贯。

为了系统地练习长跑,玄博文入手了两本经典教程 ─《高级马拉松》和《丹尼尔博士跑步方程式》,基于其中的理论,制定了有序的训练计划。

如果说本科时期的玄博文仗着有强大心肺功能的优势,时不时代表院系在运动会上拿名次赚分,还只是一个运动达人,现在的他则添了几分踏实和坚忍,是一个有目标、懂训练的业余运动员。

玄博文说:「跑步是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人生大多数事情可能不是这样。」跑步的独特魅力在于纯粹,令人斗志昂扬。对于他,长跑更是一场教会人对抗生活中不可控因素、调整心态的魔鬼训练,刮风下雨,琐事缠身,不改初衷。

同为新蜂跑步协会成员的酒泽津通过抽签也入围了今年的纽马。她曾经是个跑步很慢的女孩,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大半程都在走」,最后因为超时被关在了门外。但这次经历并未影响她报名参加各种形式的长跑比赛,收集各种材质奖牌的热情。他善于「旁若无人」地只和自己比较。去年,她用 5 个半小时跑完了芝加哥马拉松。今年,她计划用 5 小时跑完纽马。

前不久,酒泽津从纽约大学公共关系与传播专业毕业,在纽约路跑协会找到了第一份全职工作。对长跑赛事的了解和公共传播背景形成了她对马拉松赛事独到的运营心得,她将喜好变成优势,在高手如林的纽约顺利扎下根来。

酒津泽说:「马拉松像是打开了新的大门,遇到一些烦心的小事,跑跑步就好了。」

玄博文和酒泽津都是国内较早接触马拉松的大学生。几年前,有个跑完马拉松的朋友还是件值得大肆吹嘘的事,很新鲜。而今,马拉松热席卷了国内一线城市,魅力渗透到各个年龄层,各地还涌现了不少立志要当「百马王子」的长跑爱好者。

酒泽津为 2016 年纽约马拉松赛做志愿者。

国内的部分马拉松赛事因起步较晚,规格不高,举办方在提供物资与服务方面比起国际大赛尚有不足。挑战体能的决心固然可贵,一定强度的赛前训练也必不可少。如何通过马拉松普及长跑意识,鼓励参与者循序渐进地投入训练,同样是重要议题。

如火如荼展开的各大马拉松赛事中,是不知何时产生的唿唤狼性、突破自我的追求。

就在前几日,玄博文完成了个人的首个标准铁人三项,包括 1500 米游泳、40 公里骑行、10 公里跑步。酒泽津也即将在离家万里的另一个半球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全职工作。

厦大校训中有一句「止于至善」。对于善的定义,仁者见仁,但马拉松的精神大抵如此。


作者 倪慧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