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段史

作者
作者

1995 年,中国短道速滑建立常设国家队,业绩出众的辛庆山顺理成章出任主帅。那是一支加上陪练也才十几个人的小队伍,而「产出」却令人震惊。女子的杨扬、杨阳、王春露、孙丹丹等先后成为世界冠军,李佳军则实现了世锦赛男子金牌突破。

9 月 10 日,教师节。像往年的这个日子一样,辛老师照例收到了许多问候和祝福。在国字号队伍中,队员称唿教练为「老师」的极少。辛庆山执教 30 多年,队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他们都叫他「辛老师」。就在教师节前三天,辛老师获得了覆盖冰雪全行业的「冬鼎奖」授予的「终身荣誉奖」。实至名归,中国短道速滑乃至中国冰雪运动的诸多「第一」后面,都有他的名字。

辛庆山的教练生涯,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短道速滑崛起史,其开端可以追溯到 1981 年。那年 9 月,由国际滑联短道速滑技术委员会委员石川良并任团长的日本短道代表团到访,在哈尔滨和长春两地讲学、表演、辅导。一批中国教练员运动员到场学习观摩。他们当中,就有 21 岁的吉林速滑队员辛庆山。对曾在全国比赛名列前茅的运动员来说,那本是一个踌躇满志迈向更高更远目标的年龄,但一场车祸导致腿部粉碎性骨折,让辛庆山的竞技生涯前景黯淡。那次学习经历,给他的未来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两年后,吉林速滑队设立短道组,辛庆山成为教练。

从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到训练思想和手段,不足一周的学习观摩显然只能了解皮毛,很多东西要靠自己去琢磨,去摸索。30 多年前的艰辛,如今在一些回忆文字中还能看到:露天的冰场,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踩着用速滑冰鞋改造焊接的短道鞋,顶着凛冽寒风,没有海绵缓冲挡板,一旦滑倒,硬生生地摔出去老远,受伤是家常便饭……

1985 年,中国组建第一支短道速滑集训队,辛庆山与他的几位队员入选。国家体委用霍英东捐赠的基金请来了外教。加拿大人带来了训练计划,其密度、强度与负荷远远超出中国队员的日常。有教练疑虑重重,暗自让自己的队员留点余地。而对辛庆山来说,那两个月,却让他感觉眼界大开,一边学习一边揣摩。那是一段几乎废寝忘食探寻短道之「道」的日子,他依稀看见了未来的曙光。很快,20 多岁的辛庆山成长为国家队的核心教练。

中国队不久之后就开启了「破壁」之旅。1987 年,李金艳在女子 3000 米项目上创造出中国短道的第一个世界纪录。1988 年冬奥会,短道速滑被列为表演项目,李琰获得女子 1000 米金牌,外加两枚铜牌,并刷新两项世界纪录。1989 年世锦赛,郭洪茹在女子 3000 米比赛中获得中国短道第一个世界冠军。1992 年,李琰拿下女子 500 米亚军,中国短道拥有了第一枚冬奥会奖牌。

1995 年,中国短道速滑建立常设国家队,业绩出众的辛庆山顺理成章出任主帅。那是一支加上陪练也才十几个人的小队伍,而「产出」却令人震惊。女子的杨扬、杨阳、王春露、孙丹丹等先后成为世界冠军,李佳军则实现了世锦赛男子金牌突破。1998 年冬奥会,短道速滑 6 个小项,中国队 5 银 1 铜,项项有奖牌。辛庆山却无心庆祝成绩的跃升,几次与冠军失之交臂,让他耿耿于怀。别人可以将「偶然性」作为理由,他却要竭力追问背后的因果。没能确立核心队员并制定相应的战术与配合,他将症结归给了自己。

四年后再战冬奥,「核心」杨扬在主项 1500 米意外失利。她重振旗鼓,500 米决赛一路领先冲过终点,拿下了中国短道,也是中国整个冬季项目的冬奥会首金。场边挡板外,一向冷面的辛庆山也禁不住兴奋大喊,与队员开心拥抱。他说,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回报。

2006 年完成冬奥继续夺金任务后不久,辛庆山从国家队离任,接替者是他曾经的学生李琰。无声离开的背影,留下的是沉甸甸的答卷,带出 23 位世界冠军、103 个世界大赛冠军、五届冬奥 3 金 10 银 7 铜。此后,在公众与媒体的焦点之外,在远离鲜花与掌声的空间里,辛庆山带队员、做顾问,依然当着「辛老师」,沉默,却坚定。

今年 7 月,辛老师 60 岁生日,几代弟子从各地发来视频祝福。他们行走在不同路途上,因为在不同年代与辛老师一段或长或短的交集,在中国短道速滑的历史书页中,刻下印记,写下篇章,那是他们与辛老师共同的收藏。


作者 罗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