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土帅上位

作者
作者
李玮锋与肇俊哲。

经过夏季休赛期的人员更迭后,中超中的土帅数量过半,18 支球队中有 9 支由中国教练担任主帅。如果算上下课的和临时过渡的,本赛季至今,已有 13 名本土教练当过主教练。

中超的冬天成了土帅的春天,说明本土教练并未完全得到信任,他们的上任多是俱乐部的无奈之举。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到这一代本土教练要承担的责任和希望。

土帅当道

早在赛季初,中超联赛的土帅现象就引起了关注。当时有 8 支球队聘请了本土教练担任主帅,分别是山东泰山的郝伟、广州队的刘智宇、长春亚泰的陈洋、北京国安的谢峰、上海申花的吴金贵、天津津门虎的于根伟、大连人的谢晖和武汉长江的李金羽。

过去十年里,起用土帅往往被认为是中下游球队的选择,能打亚冠的球队聘请的都是世界级名帅。如今,上届冠军山东泰山、获得亚冠资格的长春亚泰、老牌强队北京国安和上海申花,以及曾掀起金元足球的广州队,都用了本土教练。与之相反的是四支中超新军全部聘请了外籍教练。

联赛第一阶段结束,夏季转会窗口开启,中超各队进入了调整期,教练也随着成绩有所更迭。

广州城遭遇 10 连败,排在降级区,炒掉了荷兰教练范加斯特,由辽足名宿肇俊哲担任临时主教练。肇俊哲没带几场便退居二线,进入俱乐部管理层,前中国队队长李玮锋接替他成为主教练。同城的广州队召回正在体院进修的郑智,替换刘智宇,成为临时主教练。广州队形成了空前年轻的教练组,两年前还与郑智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黄博文、梅方、张成林成了球队的助理教练。相距不远的深圳队也选择了换帅,韩国老帅李章洙离开,接手的是张效瑞。

本土教练谢峰在遭遇了三连败之后,向北京国安俱乐部请辞。俱乐部迅速宣布由预备队主教练隋东亮担任临时主教练。

被迫的机会

本土教练大量涌现,原因不难理解,主要还是性价比高。在金元足球的泡沫破灭后,中超联赛在疫情的打击下持续坠落,一半左右的球队欠薪。这种情况下,薪酬相对较低的土帅自然成了各队的首选。

在使用土帅的俱乐部中,广州和广州城两队深陷财政危机,几乎处于解散的边缘;天津津门虎去年「死而复生」,堪称奇迹;北京国安和上海申花两支老牌球队也爆出欠薪问题,虽然不是中超最严重的,但为了避免聘请外教导致的合同纠纷,也将目光投到本土教练。在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土帅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稳定军心。选择土帅的球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本地教练。很多球队选择的教练要么是曾在俱乐部长年效力的球员,要么是本地足球名宿。

北京国安的谢峰、上海申花的吴金贵、天津津门虎的于根伟、山东泰山的郝伟都是本地人,长春亚泰的陈洋虽然不是吉林人,也是来自东三省。广州队的郑智在恒大担任队长多年,已经是广州足球的名宿。这些本地教练在球队中有很高的威望,曾是队中球员儿时偶像或有过长期合作关系。在经济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力量能够给球队带来有效的帮助。

此外,聘请本土教练也是俱乐部在疫情下的一种选择。虽然现在的中超各队财政紧缩,加上中国足协的限薪限投政策,难以聘请世界级名帅,但一些来自东欧和韩国的教练依然值得考虑。然而,疫情下的入境问题一直是这两年球队聘请外教时遇到的难题。北京国安一直希望聘请荷兰教练门佐,但考虑到入境困难,直到球队战绩不稳,才开始运作门佐加盟。

谢峰指导国安队员训练。
吴金贵

70 后上位

13 位本土教练中,除了吴金贵和谢峰外,其他都是 70 后,郑智和刘智宇甚至是 80 后。本土教练的大量涌现,是一代球员转型教练的集体出动。

在这些教练中,「健力宝一代」郝伟、李玮锋、隋东亮、李金羽和张效瑞 5 人加上从国家队主教练位置上卸任的李铁,就是当年留洋巴西的健力宝青年队中最先进入国家队的 6 名佼佼者。

1997 年十强赛中国队铩羽后,由留洋的健力宝青年队和在国内的中国青年队组成了国奥队,补充了年龄更小的肇俊哲和郑智。

2001 年的十强赛上,这批球员中的佼佼者已经成为中国队的重要力量,比他们大几岁的谢晖和于根伟也是主要成员。中国足坛曾经的留洋潮里,也有如今这些中超教练的身影。李玮锋和李铁加盟英超埃弗顿,郑智转会英超查尔顿,谢晖在德乙的亚琛踢球,李金羽和张效瑞分别在法国和德国短暂效力。

这批球员从年轻时在巴西深造,到出国去欧洲踢球,接触过霍顿这样的足球战术讲师,也与米卢这样的老江湖共事过,对足球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比较强,比此前几年活跃在中超的本土教练谢峰、王宝山等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的足球理念和战术打法。

另一方面,他们在球员时代经历了中国足球的兴衰荣辱。他们年轻时曾经被誉为希望之星,但陷入国家队和国奥队屡战屡败的怪圈;成名时帮助国家队打入世界杯,还拿下了亚洲杯亚军;巅峰时,中国足球出现严重的假赌黑情况,部分俱乐部欠薪解散;接近退役时,中超联赛进入了金元足球的时期。

此后,诸多欧洲名帅来到中国,这批刚刚退役或者濒临退役的球员有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他们成为教练有一定共性:年轻时切身体验过欧洲足球的理念,具备了学习欧洲足球的能力,行将退役时又得到了与名帅共事的机会。职业生涯的起起伏伏让他们有着较为坚韧和顽强的精神属性。

这批 70 后的本土教练在执教能力上有很多需要提高之处。总的来说,他们比老一代教练更符合现代足球的要求,也更能适应当今中国足球的变迁。

世预赛期间,邵佳一(后)帮助中国队训练备战。

土帅走出去

鉴于中超各队目前的经济状况,起用本土教练会在未来成为常态,占主流的 70 后本土教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球迷的视野里。

国字号教练团队如今也是这批 70 后教练挑大梁。国家队主教练李霄鹏和 U17 国青队主教练杨晨当年是国奥队队友,也是 2001 年十强赛的主力球员。孙继海、邵佳一这两位中国足球的留洋楷模也在国青队任职。

70 后教练百花齐放式的涌现当然是好事。尽管他们不可能全部成功,但有 10 多人在中超一线队执教,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优质的本土教练。不过,这些本土教练与外教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今年中超联赛的四支新军都使用外教,目前成绩相当不错,球队也踢出了自己的特点和内容。光这一个例子就能看出,中国本土教练虽然数量上有优势,但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这些年来,中国足球一直在推动球员留洋,希望以此来促进足球水平提高。本土教练也应该寻找机会走出去。尤其是 70 后教练,有对欧洲足球先进理念的学习能力,有留洋经历和外语基础,应该把优势发挥出来。

近年来,只有北京国安曾经送陶伟到西班牙跟随穆里尼奥学习过一段时间,其他本土教练大多是依靠在中超给世界名帅当助手来完成提升。名帅离开中超,本土教练的提升自然受阻。当下,如何帮教练们走出去,也是中国足球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 张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