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世界杯会带来些什么

作者
作者

篮球世界杯给各路高手和广大球迷提供了一个不同于 NBA 的篮球平台。对中国篮球来说,这样的平台有着更为现实的参考和参与价值。这样的价值会随着世界杯的到来变得更为清晰。

薛原,《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

篮球世界杯要来了。这是世锦赛「改名换姓」之后的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次。 第一次扩军到 32 支,第一次将各大洲预选赛改为主客场制拉长时间线,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第一次「避开了」足球世界杯的年份……

最重要的是 ── 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对篮球运动来说,这是革故鼎新,被寄予厚望的第一次;对中国篮球来说,这是梦想成真,来到新起点的第一次。这么多「第一次」叠加于 2019 年中国的金秋时节,虽然还不到盘点收获的时候,但蕴含着满满的对成长的期待。

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说:「我对我们的篮球潜力非常有信心。我们有巨大的篮球人口,篮球在各种年龄层里面都非常受欢迎。我相信在我出现之前,在 NBA 出现之前,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是如何把这些热情和资源转换成有效率的、运营的、运转的机制,这是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做的事情。」

什么是中国第一运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篮球可以理直气壮地给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在青少年当中受欢迎的程度,还有那些遍及城乡,从大漠到海岛的篮球架,都在证明这项运动的根系在中国扎得有多深,流行有多广。

由中国担当推广篮球世界杯的重任,某种程度要算国际篮联不二之选。当今世界篮坛,NBA 和奥运会赛事依然代表着两种篮球体系的巅峰。男足世界杯的「豪门盛宴」,也令国际篮联痛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世锦赛改名为世界杯,其意所指,远不止「名称更上口」那么简单,打造一个在世界体坛更具影响力、竞争力,更为全球市场认可的顶级赛事品牌,这才是国际篮联借推出世界杯之际发下的宏愿。

中国,躬逢其盛,恰逢其时。中国篮球的变革,时下也正在风起云涌之际。从姚明 2017 年初担任新一届中国篮协主席以来,篮球改革就以「蹄疾步稳」的节奏获得不少好评。国家队层面,红蓝二队优化了内部竞争机制,带动一拨年轻人的拼劲;联赛层面,新赛制稳步推行,市场开发也到达了新的高点;青少年层面,小篮球在大江南北播撒开来,为成长蓄力;文化建设层面,「让平凡伟大」等中国篮协的一系列口号、愿景、使命、价值观发布,篮球文化的系统性建构正在落地生根。

这把篮球之火,自然会因世界杯的到来烧得更旺。球迷关心中国队的战绩。大家都还记得 2008 年奥运会,姚明带领中国男篮杀入前八的经典时刻。中国男篮的首次世界前八,是在 1994 年加拿大世锦赛上创造的。眼下的中国男篮,首要目标是从世界杯小组赛出线,进入十六强。如果在本届世界杯上成为亚洲战绩最好的球队,就等于锁定了一张明年奥运会的「门票」。

对战绩的渴望,背后是这十年来的跌跌撞撞。2008 年奥运会之后,姚明退役,国家队青黄不接。2012 和 2016 两届奥运会一场未胜。2013 亚锦赛败走马尼拉,无缘 2014 年首届世界杯更是惨痛记忆。

中国队尚处在重整旗鼓、艰难爬坡阶段,在本届世锦赛上能走多远,也未可知。其实,战绩之外,东道主的身份会在更多维度上给中国篮球带来发展的契机,同样不可忽视。举办世界杯的八座城市,都将是世界杯辐射效应的直接受益者,其中四座在广东。想想看,广东是拥有 CBA 俱乐部最多的省份,充足的篮球「养分」涵养了深厚的篮球底蕴,也是当然之选。

世界杯来到中国的另一重价值,让中国球迷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世界篮球发展潮流与格局。平心而论,多年来 NBA 的浸染,培育出了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NBA 的风格、NBA 的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球迷对篮球的认知。

篮球世界杯给各路高手和广大球迷提供了一个不同于 NBA 的篮球平台。对中国篮球来说,这样的平台有着更为现实的参考和参与价值。这样的价值会随着世界杯的到来变得更为清晰。

等待男篮世界杯。这是中国篮球与世界篮球的全新对话,也是中国篮球面向世界的一次全新出发。


作者 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