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拉松改变的人生

无论你跑得有多快或有多慢,当你跑过终点线的那一刹那,它将永远地改变你的生活!——这是电影《马拉松精神》中的一句话。在冲过儋州马拉松的终点线后,我不禁问自己,我的生活真的就此改变了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从那一刻起,我已经是一名真正的马拉松选手了,马拉松也真正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仿佛推开了一扇大门,那个美妙的世界扑面而来。我会一直跑下去,直到跑不动的那一天。
抱着敬畏之心去拥抱
就在一年前,我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跑完 42.195 公里。
那时候,我最长的跑步距离是 5 公里。在我的认知里,马拉松是遥远的,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是属于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
那时候,我是一个体重 170 斤的胖子,从来没有到现场感受过马拉松的氛围。我和马拉松的联系仅限于我有一件波士顿马拉松外套。

那时候,我对马拉松最深刻的记忆还停留在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看着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为冠军颁奖,不禁感慨:「马拉松金牌得主才是奥运会上最拉风的人。」
那么,我为什么要跑马拉松呢?
我大概是被周围的人影响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周围的许多人开始跑步,而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完成了马拉松,曾经那个遥不可及的马拉松突然和我的生活离得很近。
「或许我也可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报名了 2013 年北京马拉松的半程比赛,从 9 月 1 日开始投入训练,到比赛正好是 50 天的时间。我得到了一份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路跑的感觉。
现在看来,我是跑出了内啡肽,跑出了多巴胺,跑出了快乐。
在户外跑,相比之前在跑步机上跑,我的心理压力小了很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我习惯在护城河沿岸跑,这里有人跑步,有人钓鱼,有人散步,有人遛狗,有人拥抱,有人接吻,有人吵架,有人放风筝,有人扭秧歌……看着别人的人生,我的人生也在一点点地发生变化。
很多人开始跑步是为了健康、减肥、减压,而我是为了备战马拉松。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乐观,更具活力,最直观的还是体重下降了。
2013 年北京马拉松半程比赛,我用了 1 小时 53 分 14 秒跑完,实现了赛前制定的 2 小时内跑完的目标,也给了我挑战全程比赛的信心。2 个月后的 12 月 21 日,我在海南儋州完成了人生的首场全程马拉松,用时 4 小时 29 分 24 秒,虽然没能「破 4」,也就是 4 小时内跑完,但完赛的意义更为重大。那一天,是我开始认真跑步的第 112 天。
我都可以,你也一定可以。马拉松是属于普通人的,但我们应该抱着敬畏之心去拥抱马拉松,而不能轻视它。一位跑友总结:「马拉松是一个很精细的东西,任何问题都会被放大,混不过去的。」的确,如果没有进行认真的准备,或者在比赛中出现一点小问题,都可能引起大反应,有些人因此会退赛,不能完成目标。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儋州马拉松没有「破 4」也是正常的。因为我当时没有那个实力,没有准备盐丸,没有练习爬坡,不了解赛道,更要命的是赛前已经感冒一周。这些问题在比赛中都被放大了。
儋州马拉松后,我练得更加刻苦了。即使天寒地冻,即使雾霾严重,也没有阻挡我奔跑的脚步,除了日常训练,每个周末,我还会和跑友们相聚奥森,跑长距离,1 个月的跑量也突破了 200 公里。
3 月 30 日,我在郑开马拉松终于实现了「破 4」的目标,用时 3 小时 54 分 47 秒,似乎是水到渠成。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满足感和成就感涌上心头,我更感激那个认真努力的自己。

我有了「马拉松妈妈」
一位跑友说,在马拉松的路上,他有那么几次,不知道为什么,跑着跑着眼眶就湿润了。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无论是随着人流迈过马拉松的起点线,还是看着那么多人迈步向前,我也是几次想流泪,或许,我为自己感动,也为所有参赛者而感动。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马拉松是身体和心理的终极考验,有疼痛、有折磨、有挣扎,当然,也有成功、有喜悦、有满足。对我来说,在 42.195 公里的道路上,更是收获了满满的爱与感动。
我的首个全程马拉松并不轻松,那是一次意外的参赛机会,临时决定参赛,赛前还生着病,参赛人数不多,赛道起伏不断……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不仅在那里成为马拉松选手,还收获了一位「马拉松妈妈」。
儋州马拉松是一个小比赛,参加全程跑的人数不到 500 人,跑出去,队伍很快就拉长了,我身边一起跑的人越来越少。丘陵地带风景不错,但起伏不断的赛道让我很快就开始怀疑自己。很多人说,真正的马拉松在 30 公里以后才开始。而我刚跑了 10 公里,放弃的念头就已经从脑海里闪过了。更要命的是跑过 21 公里后,我的小腿已经在抽筋的边缘。
就在这时候,我遇上了一位从后面跑上来的阿姨。阿姨似乎也很累了,一开始,我们聊了几句,我抱怨坡太多了,说自己快抽筋了,她让我到前面压压腿。就这样,我们组成了临时搭档,一起往前跑。
边跑边聊,阿姨说她已经 50 多岁了,这倒是让我倍感亲切,因为她和我妈妈是同龄人。有人一起跑,前面的路途似乎就没那么艰难了。我们相互鼓励,还几次停下来,帮助对方放松小腿肌肉。
因为有了阿姨的陪伴,放弃的念头再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心里做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和阿姨携手冲过终点。
「我们跑到那个斑马线再停下来好不好?」「我们跑到水站再停下来好不好?」「我们跑到 27 的公里牌再停下来好不好?」我一次次地问阿姨,得到的答案都是「好!」
就这样,后半程的路程被我们分隔成了一个个的小目标,我们坚持向前奔跑。
跑过 30 公里处附近的那个折返点,我吃下了最后一根能量胶,或许是因为之前的跑跑停停,我似乎恢复了一些能量,可以持续地跑下去了。但阿姨还是不行,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她的脚趾在之前受伤了,在半程过后就开始影响着她,可以想象吗?她一直忍着伤痛在坚持。
接下去的路程,我们依然跑跑走走,阿姨跑不动了,我也停下来陪着她走。有两次,阿姨让我先跑,但都被我拒绝了。我对她说:「我一定要跟你一起冲过终点。」
终于看到了终点,我和阿姨跑了起来。在还剩几十米的时候,我们把手牵在了一起,一起笑着冲过了终点。那一刻太美妙了,我会永远记得那一瞬间。
和阿姨合影是我在完赛后仅有的照片,我甚至没有单人的照片,不过,足够了。从此,我多了一个「马拉松妈妈」,她多了一个「马拉松儿子」。
(本文作者系《领跑者》杂志执行主编)
作者 林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