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激活科技创新新动能






在 4 月 4 日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烟台 22 个科技项目受到表彰,取得「三多一高一突破」的佳绩,创出「获奖总数占各地市比重、一等奖总数、主导项目占获奖数量比重」三项历史新高。
殊荣,源自烟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支撑愈发牢固、创新体系渐臻完善。近年来,烟台围绕服务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实现了新进展、取得了新成效。已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三张「国家创新名片」。
省奖实现多个「突破」
烟台共有 6 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 15%,高居全省 16 地市第一名。在 22 个获奖项目中,烟台第一单位主导完成项目达 19 项,占比创历史新高。
获省政府科技奖励(省奖),是反映市域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检验科技创新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此次受表彰的 22 个科技项目来看,烟台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一直情有独钟。
今年省科学技术奖授奖 195 项中,烟台有 22 项。其中,由烟台提名项目 15 项,居 16 地市第二位,占各地市提名获奖总数的近 20%,创历史新高。获省科技奖励项目总体数量之多,体现烟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有较大提高;烟台共有 6 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 15%,高居全省 16 地市第一名,创历史新高。其中,1 项医疗卫生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烟台医疗卫生领域历史上第一项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在对原始创新要求极高的技术发明奖竞争中,烟台斩获二等奖 1 项,占到全省地市的 50%,这也成为各地市最高等级的技术发明奖。可见,烟台在科技创新层次上不断提升。烟台科研活动越来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满足本地科研、生产需求并实现转化,区域科技创新、行业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在 22 个获奖项目中,烟台第一单位主导完成
项目达 19 项,占比创历史新高。
有数字显示,烟台 50% 的获奖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完成,72.7% 的项目由高校院所参与或主导完成。目前烟台已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活力烟台迸发创新激情
十三五以来,烟台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 668 项,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437 项,累计登记各类科技成果 652 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62 项,数量居全省前列。
成绩取得的背后,是烟台创新活力的强劲势头。
2017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 6314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42.49%,产值、比重分居全省第二位、第三位;2018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46.84%,高出全省 10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453 家,较 2016 年净增 152 家。13 家企业入选全省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其中万华集团居全省首位。85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国家备案,约占全省 1/7,位居全省第二位。
自十三五以来,烟台先后围绕制造业强市、经略海洋等重点,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 668 项(含研发费用后补助和小升高),争取资金 4.66 亿元,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437 项,市本级投入资金 1 亿元,在可燃冰开采、大飞机用铝合金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累计登记各类科技成果 652 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62 项,数量居全省前列。烟台是全国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多的地级市。
聚焦创新载体建设。烟台着力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4 个项目获省专项资金支持 2330 万元。强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期项目完工,建成了基因技术应用等 11 个子平台,面向全市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2000 余次。深入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培育工程」,获批 4 家省级以上国合基地;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总数达到 90 个。
内引还要外联。烟台产学研合作步伐不断向外扩展。
聚焦「双招双引」,先后走访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 10 余家一流高校院所,并推动中科院过程所、科技部中信所、电子科大与市政府分别合作共建了「中科烟台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烟台大数据研究院」「电子科大一山东东仪光电联合研究院」,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争取科技部支持,举办了中韩(烟台)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17 个项目现场签约,14 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人才是激发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烟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推荐 8 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 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数量分别居全省第一位。9 人入选科技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居全省前列。引进较高层次外国人才 725 人,为来自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才办理工作许可证 1930 份。在国家层面,从 2012 年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烟台已有 21 人成功入选;「万人计划」自 2013 年启动,主要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选拔产生,目前,烟台已有 14 人入选。在省级层面,科技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自 2015 年启动,烟台共有 31 人入选。山东省杰出青年人才共有 7 人入选。
聚焦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聚焦主体量质双增,实施「高企培育提升行动」。提升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研究制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的激励政策。力争年内新增「高企」150 家、总量突破 600 家,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300 家、总量突破 1200 家。
激活创新资源。今年以来,烟台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安排一批市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全力做好国家和省级计划项目对上争取,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全力打造企业创新突破的「内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西南交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显化和中节能万润显示材料、拓伟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领域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 + 产业
技术创新联盟 + 高企 + 中小微配套企业」联合培育,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企业是科技和生产的结合体。今年,烟台聚焦主体量质双增,实施「高企培育提升行动」。提升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研究制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的激励政策,聚焦行业上下游,开展特色产业孵化,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力争年内新增高企 150 家、总量突破 600 家,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300 家、总量突破 1200 家。
聚焦载体支撑有力。烟台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正探索打造一批「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力争年内新增各类创新平台 20 家以上。人才方面,全力做好「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组织实施省外专双百计划、国家友谊奖、齐鲁友谊奖等申报推荐,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10 人以上,引进较高层次外国人才 750 人(次)以上,新建立引智高地 3 处以上。
今年烟台还将创新服务提升,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云平台」功能,探索拓展科技金融新模式,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支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帮助科技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金额同比增长 10% 以上。
作者 慕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