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座活力之城

上世纪 30 年代初,做小生意的外公带着全家从乡下移居到青岛。多年后我问母亲,外公为什么要来青岛而不去更近的其他城市?母亲说,外公觉得青岛有活力、有机会。当年我家住的那条街上一字排开,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工厂。虽然有的还处于简陋的手工操作水平,但在上世纪 30 年代这已是别开生面了!
上世纪 40 年代末,在县城教书的父亲毅然辞职来到青岛。母亲后来告诉我,追求自由进步的父亲看重的是青岛的生机和舞台。那年,青岛啤酒就有了胶片广告。这在简易、传统的「静态」广告时代,无疑是「石破惊天」。创意大胆浪漫,制作技术超前,不仅让国人大开眼界,而且让外国人也惊叹不已。广告背后是城市的底蕴和潜力,正是这股清新时尚之风,吸引了无数「新潮」青年心仪青岛。
小时候,我很喜欢跟小伙伴坐在海边的石坝上看大船,那些满载货物的各式船只,顺着前海缓缓驰向后海的大港码头,但那时的港口规模很小。15 艘船舶、72 万吨货物,这两个数字是 70 年前青岛港一年的吞吐量和作业量。而现在呢?空闲之余我还是喜欢去海边看大船,如今的大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万吨已不再稀罕,几十万吨习以为常。青岛港也早就跨入综合性国际亿吨大港行列,吞吐量从 2 亿吨,3 亿吨,一直攀升到去年的 6 亿吨。「二齿钩子」「撑棍」这些当初的装卸工具,已成为历史,全自动化的智慧装卸是现在港口的新「工具」。
那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去青岛港,每次走进港区都能闻到一股新鲜的「味道」,似乎到处都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气息。那些高大敦实的集装箱,那些「巨无霸」式的装卸机械,还有那些摆满了各式计算机的操作室,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蓄满了张力。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学工」。印象最深的是戴着白色工作帽,穿着白色工作服的纺织阿姨和姐姐。她们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轰响的台布机声中,那些美丽的女工不停地巡视着,聚精会神地查看每一道织布,不放过哪怕一个小小的疵点。也就从那时起我知道了纺织业有「上青天」这个称号。那是当时中国工业经济地位和分量的标志。「上」是上海,「天」是天津,而那个「青」,就是青岛。能与两个直辖市比肩,该是多么自豪,多么牛气!
改革开放后,青岛的纺织业顺势而变,出口业务大幅增长。我有好几个同学从事外贸业务,做的风生水起,赚的盘满钵满。他们都承认,青岛的纺织基础厚实,技术上乘,产品过硬,拿到哪儿都受欢迎。
这话我相信,上世纪青岛的冰箱、电视、运动鞋、冰柜以及啤酒,风靡全国。那些年因公出差与同行接触,除了谈工作,很多人会提起青岛的产品。「品牌之都」的美誉给青岛带来无上荣光,也昭示着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这些年,国内一些曾经辉煌的品牌销声匿迹了,但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啤等依然风光不减,作为一名青岛人,怎能不为此而「沾沾自喜」啊!
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去青岛东部拜访一位朋友,公交车跑了足足一个多小时,而且越跑越荒凉,最后竟满眼都是庄稼地。这让头一次来这里的我大为惊讶:这是青岛市吗?意想不到的是,十几年后我的家就安在了这片曾经让我极为「失望」的土地上。但那时许多人对能住在这个地段已经羡慕至极了。感谢上世纪 90 年代那个春天,青岛的发展目标转向了东部。当时不少人心存疑虑:能行吗?繁华的商业街、金融机构、文化场所,甚至机关都在西边,还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都集中在老城区啊!
实践最有说服力。数年后一个崭新的东部展现在人们面前。「凉地」成了「热土」,寸土寸金。昨日荒野的景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现代化主干道——香港路,从老市区到崂山底下,长长的几十公里。路两旁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种商业、文化、娱乐场所遍布四周,充满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那年我站在新建的办公大楼窗前,望着对面五四广场上硕大的雕塑「五月的风」,思绪万千,感叹不已。我在想,假如当初一直死守在已无发展空间的老市区按兵不动,青岛会有现在的模样,现在的发展,现在的格局吗?会有以后的五四广场、奥帆中心,以及 2008 青岛奥帆赛、2018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更不会有「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机遇了。
一步妙棋,满盘皆活。眼光、境界、魄力、担当,缺一不可。青岛不乏这样优秀的操盘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由此带来的是更加旺盛的活力。
我想起当年曾去采访海尔,那时海尔如日中天,产品供不应求。但是我听到最多的不是雄心勃勃的怎么扩大生产量,而是「如履薄冰」的「忧患」。当时我难以理解,也无法理解。但之后的事实让我不得不折服,一个企业只要拥有头脑清醒,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从上世纪为确保产品质量「砸冰箱」,到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型平台企业,一个更强大的海尔,正在焕发新的青春。这是企业的骄傲,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自豪,因为这里始终培育和养育着一大批有理想、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最近这些天我连续接到信息,那些被我称为「晚辈」的人——来自机关事业包括民营企业的年轻干部,要去深圳、上海「体悟实训」。换句话说,就是到这两个城市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去当一名学员。
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去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标杆和榜样城市开眼界、长知识、学办法、寻高招,这是「人往高处走」的一条最佳捷径。这让我想起上世纪 90 年代初,全市改革开放大会后,我便随市里第一支赴国外培训队伍到新加坡学习。短短的 20 多天,虽然有些走马观花,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许多人不自觉地借鉴和融入了进去。
人的开放是最大的开放,观念意识的改变是最好的改变。一个城市要发展要腾飞,最关键的是领头的「人」。现在 650 名干部被选派出去,相对青岛整个干部队伍来说,寥寥无几。但他们带回来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却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一定会被成倍地放大,从而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我一直在关注这些「晚辈」们的动向,包括已经从深圳「毕业」而归的前三批「学员」。从他们身上可以洞观青岛现在的发展走势,可以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更可以预测未来,展望美好的前景。因为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中坚力量,是今天明天甚至将来确保这个城市青春永驻不可缺失的生力军。
青岛的历史算起来只有「两甲」,与那些千年古城相比,还显年轻。但许多人喜欢的正是这种朝气,这种旺盛,并积极努力去营造一个「青春不衰」的良好环境。
年前见到了在四方机车车辆厂退休的老邻居,几句交谈方知,现在他的孙子「接班」也在造机车。不同的是老邻居曾见证过新中国首台蒸汽机车试制成功。那是 1952 年 8 月 1 日,「八一」号蒸汽机车在人们的欢唿声中从四方机厂「隆隆」开出,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蒸汽机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四方机厂几经改调,诞生了今天的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人们熟知的「和谐号」就产自该公司。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高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老邻居的孙子如今在公司里搞技术研发。「那些技术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掌握,但我们已经掌握了,未来中国的高速列车一定会更棒」!老邻居信心满满地说。我知道这自信一定是来自孙子的影响。从青岛出发,奔驰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高铁一直是青岛人的骄傲,这是一个城市活力四射的象征,是老企业脱胎换骨,始终跟随时代发展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典型范例。在青岛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他们曾经辉煌过,现在依旧辉煌,未来还要辉煌……
动力、底气何来?
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青岛是一个平台,一个汇聚天下创新创业者的平台;青岛是一个生态,是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
这是一位领导说的话,现在借用到这里最合适不过。
记得多年前大学毕业征求去向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青岛」。系领导问,就那么喜欢自己的家乡?我说是的,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怎能不爱?
作者 王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