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云游」,共赴博物馆之约






一段日子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让人们的假期前所未有的长,「宅」成了很多人的共同状态。时间一长,人们终于接受了多元化的「云生活」模式。云办公、云学习、云逛街、云喝酒、云旅游……如今,宅生活是一种态度,前有适龄青年们『云蹦迪」散发无处释放的热情,后有「云看展」的文艺和浪漫。「美丽中国 APP「公众号更是推出了「云游中国景区」的专栏,用 VR 的视角游览故宫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在全民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多家博物馆纷纷盘活既往的数字化资源,推出了内容堪称海量的「云观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一些「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真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了大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而今,青岛的众多博物馆,同样推出了「云游看展」系列,「360 度全景观看 + 专业导览讲解」让人过足博物馆的瘾,转眼阳春三月,所幸「云游「博物馆,足不出户还能感受到亲临现场的体验。
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看见「不平凡」
由于 VR 参观的特殊视角,让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展现的更为立体,画面感十足。与亲身前往馆内参观并无两样。作为国内首家以海底隧道为主题的国有行业性博物馆,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整体采用隧道内部岩石肌理为设计元素,色彩上选用棕褐色为主色调,再配以立体生动的场景浮雕,真实而又艺术化地烘托出整个展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世界海底隧道大观」部分主要介绍展示海底隧道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及科研历史,系统展示国内外已建、在建海底隧道的相关数据;「海底隧道建造技术」部分主要展示介绍海底隧道是如何建成的,包括修建海底隧道常用的钻爆法、盾构法、TBM 法、沉管法 4 种方法,及其发展历程,以及海底隧道的修建风险分析;「胶州湾隧道建设历程」部分着重回顾胶州湾隧道历经 20 余年的规划历程,包括上世纪 80 年代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的历史资料,上世纪 90 年代关于建设跨海通道的「桥隧之争」,以及政府部门、专家院士、市民的重视、支持与参与等,以形象、生动、立体的手法再现胶州湾隧道的建设历程;「胶州湾隧道安全运营保障」部分主要介绍胶州湾隧道日常的运营养护情况,向公众展现平常看不见的隧道内部场景,包括排水通风在内的隧道六大系统、应急逃生安全教育、国内公路隧道安全标准创建成果等;「胶州湾隧道建设意义」部分重点展示介绍了青黄跨海交通的历史演变、第二海底隧道规划情况、胶州湾隧道荣誉等,每个部分的展示内容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一张建设期的施工图纸,图纸记录了在薛家岛段施工的每一个进度节点。2010 年 4 月 28 日,隧道全线贯通,「青黄不接」彻底成为了历史,从此迎来了「青黄相连的同城时代」。在馆内展出的海底石见证了这历史时刻,我们眼前展现出那振奋人心的场面,这块海底石也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展馆还展出了象征青黄相连的彩钢瓦,它设置在胶州湾隧道最宽处。其瓦片以黄色、绿色、蓝色为主,代表着青黄相连,这一块块的瓦片都是人工手绘再烧制而成。
馆内中央设有青岛胶州湾隧道全景沙盘。这个长 12 米、宽 2 米的沙盘,通过二次提升,使得胶州湾隧道全景及内部构造全部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在沙盘尽头设有隧道场景还原,通过裸眼 3D 技术还原了胶州湾隧道建设施工的场景,仿佛把参观者带回到了那个令人振奋的建设时期,打造了一幕幕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的场景,让人们「亲临』胶州湾隧道钻爆法施工现场,体验隧道建设的点滴过程。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
科技改变生活
当你走进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穿越古今看家电发展,你不禁会感慨,聪明的人类让生活变得更丰富,让家变得更舒适。而今,人们在「云参观」的模式更能一睹它的风采。
据了解,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邀请了来自德国 ATB 设计公司对博物馆进行了设计和规划,该公司十分专注于展馆空间设计及多媒体展示,曾参与设计了宝马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项目,对于博物馆的设计,团队从用户角度出发,内部整体设计规划,将交错的空间与时间梳理时空脉络,呈现家电与科技结合,互动与温度共生的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
博物馆整体以世界家电体验为主题,是复古与科技结合的沉浸式博物馆,这里每一个室内的主题设计都散发出新奇与愉悦:百年老家电的 AR 时空穿越、海尔智慧家庭的便捷交互、定制化餐食的米其林星厨工作室、科技范儿与艺术范儿共存的文创产品、寓教于乐的游戏式互动儿童区,让每位参观者都能拥有不一样的体验。尽管家电的产生发展只有百年,却经历了迅速迭代,家电发展史区域,通过主题展陈 AR 互动体验,结合光影动画剧场,进行一场家电史的时光旅行,回顾当年代的场景故事。寻常的老家电,不寻常的历史往事。谈及老家电,或许早已脱离了家电属性,而更多是几代人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情感承载,是时代的变迁,也是一段工业与人文的历史见证。在家电发展史区,你可能会一睹 60 年前电视的容貌;可能诧异于 50 年前的家庭竟然就有开放式厨房;那时候「做头发「还只是你认为的烫头……
当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这一场场席卷全球的浪潮将每个生命体叠加进化的时候,迎接而来的是智慧家庭「新物种」的诞生和进化。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家庭如何定制?在家电博物馆智慧家庭&品牌展区,打造了首个沉浸式需求交互定制生态系统一需求宝的互动体验区,系统可根据用户差异定制匹配其家庭场景的智家方案,整个区域以「定制未来」为主题,分成「为你定制」和「你来定制」两个版块。在智慧家庭展区中,你会见到能够「听懂」语言的智能家电,只需下达语音指令,各种电器便会开启相应的功能。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最大的亮点是「儿童区」,通过海尔宇宙护照 + 沉浸式体验展览空间划分为领土形式,孩子们将前往不同领土,探索关于电力的知识、历史、科学以及实验,寓教于乐。在这里,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动手力与参与力分分钟增强,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能力化为行动力,让人更加期待线下体验将会是如何过瘾。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
历史的回响
每当回看历史的点滴,就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书,越深人越发人深思;每当掀开战争的记忆,就如同掀起即将愈合的伤疤,痛并深刻。而今,当我们环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时,那种悲愤的情绪油然而生,那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思考。除此之外,便是对这座被称为「家乡」城市的前世今生有了重新的认识。
伴随着动听的讲解声,看着 VR 显示的展馆,人们对于博物馆仍旧有着相同的感受。一战遗址博物馆,光听名字总会有种悲愤的感慨,却能在参观中慢慢化成民族的情结与动力。据了解,博物馆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建筑面积近 1 万平方米。博物馆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 1800 多件藏品,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3 个部分。运用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化布展方式,再现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诠释与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最丰富最全面的专题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
一进人博物馆,墙壁上的环形浮雕吸引人们的目光。浮雕通过德国殖民统治,日本军事占领,中国收回青岛三大历史事件的时空组合,诠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爱国主义展陈主题。浮雕正中央爱国青年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广大民众集会抗议的造型,构成了一座「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丰碑。周边的火焰则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抗争精神。在第一部分「德占青岛」的展览中,一幅《时局图》令人印象深刻。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幅《时局图》形象地揭露了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状况。是由广东工程师谢缵泰所画,于 1898 问世,被美术界公认为中国第一幅具有近代意义的漫画。黄犬代表英国,占长江一带,棕熊代表俄国,占据东北三省。蛤蟆代表法国,占据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除此之外,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一人手举铜钱,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在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睡者,手中拉着网线,网中一个正在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个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迫思维自由,愚弄奴化人民。至此,作者也用了两句话总结了整幅时局图,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实际上,在青岛山一战遗址博物馆筹建期间,为丰富馆藏历史文物,曾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战期间的历史文物,包括军品、日常用品、历史照片、报刊杂志、明信片、勋章、地图、石碑等文物文献。这里展出的一把指挥刀格外惹人关注,它是 1897 年至 1914 年德国占据青岛时期,明登第 58 野战炮兵团高级将领使用,刀身长 1 米左右,中央图案以浮雕的形式刻有十几名士兵骑着战马,饰以黑漆为背景,围绕此图两侧,雕刻有十字交叉的双剑、橡树叶和月桂树花纹。即使历经了百年,军刀却没有一丝锈迹,熠熠生辉。在征集到的珍贵纸质文献中,有 8 期保存较为完好的《欧洲战争实记》,由东京博文馆 1914 年 8 月期编辑发行,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行的特刊,其中《胶州湾封锁》《胶州湾攻围》《青岛总攻击》《青岛陷落》《青岛陷落纪念》等专刊,通过文字、图片、地图、漫画等形式详细报道了日德战争的战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博物馆内,除了展出大量历史文物和文献外,还有许多通过多媒体技术甚至「黑科技」来还原历史原貌的展区。在介绍五四运动的展厅中,一个多媒体展厅的屏幕上出现众多身穿民国服装的大学生,正挥舞着手中的标语旗帜高唿「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而屏幕对面的墙体是一片绿色,当游客进人绿色区域时,其全身影像就会被拼接投射到对面的屏幕中,与参加游行示威的民国大学生融为一体。游客跟着游行学生,跨越时空地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振臂高唿。在日德战争场馆中,技术人员制作了实景与投影相结合的立体影像区,岸炮、飞机、战列舰之间相互进行炮火打击,炮弹的唿啸声和中弹舰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宅家感受「动物世界」
坐落于青岛市儿童公园的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 7200 平方米,展览教育面积约 5000 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展区分为 3 层,博物馆内 425 件珍稀动物标本均由美国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贝林先生捐赠,因此博物馆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博物馆以「亲近自然探索科学」为主题,通过「动物标本场景还原展示「「3D 影厅视频展示」「多媒体 VR 互动体验」,结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的三维数字影像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把展览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赋予动物第二次「生命」。
据了解,博物馆是集动物标本收藏与展示、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生物多样性描述与编目为一体,借助网络科技和体验性强的互动装置,践行了交互式思维在现代科普博物馆中的高效应用。充分利用展厅资源,对公众进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吸引更多人参与自然保护,搭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的新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内涵丰富、特色突出、国内领先型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自然博物馆。
从博物馆的正门进入,便直接进入到二层的展厅。这里以贝林王国及海底巡游两条主线,拥有灵犀一指、生命之树大型互动体验项目。这一层运用大量的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全方位展示自然环境和动物生存状态,真正把静态标本「活化」。这里还有诸多大小不一,品种各异的鱼类标本,或凶神恶煞、或狰狞万分、或安逸灵动的各种鱼类,还是在人们的面前活灵活现,令人赞叹。
通过树洞楼梯来到一层,就真正进人了森林世界。一层展厅基本陈列以「动物家园」为主题,分为狂野非洲、壮丽北美、迷人欧亚、冰雪极地 4 个展区,分布在地球每个角落的动物在这里齐聚一堂。以珍稀野生动物生存场景还原为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这些动物标本将通过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展台展柜等形式展示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能够近距离观察动物的样貌、体态、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性,动物与动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合作对抗关系等。
展厅内很多高科技的应用还原了动物原本的动态生活,使动物标本的陈列不是简单枯燥乏味的摆设,而是增强真实感与互动体验的充满趣味性的项目,感受自然界中的多彩生命,从而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树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这些平日里人们都难以见到的野生动物更加生活化,利用科技化的东西贴近他人们的生活。无论是高大的长颈鹿,还是凶恶的狼群;无论是庞大的非洲象,还是聪明的浣熊;无论是调皮的猴子,还是可爱的浣熊,都向人们一一展示着自然森林里的生活也同样丰富多彩。
博物馆的三层则设有 10 个主题贝林小屋,以海底,森林、草原或者山洞为表现内容,为人们提供一系列了解大自然的交互应用,唿吁社会保护大自然、爱护动物。使人们在多维度中获得新的体验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趣味性和科普性更紧密的结合。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19 世纪晚期美国着名科学家、博物馆学家乔治.布朗.古德曾说过:「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亦曾表示:「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困于家中,但高科技的发展却能让人求知的心「飞」向远方,飞向更加渊博的知识海洋。「云游」博物馆,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作者 魏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