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一世界,不负好时光

作者
作者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走进大众生活。作为文化艺术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艺术展的兴盛,不仅反映了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还折射出大众对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的注重。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几乎是大展常有、小展不断。看展,也从一种时尚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近年来,青岛的艺术展越办越多,走进艺术场馆的观众也日渐增多。当看展成为更多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当更多人进入艺术场馆,艺术便走进了生活——这些文化艺术品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宣扬着文化艺术的精神。

黄盒子开放展

8 月 28 日,由青岛市文联与青岛市文化旅游局指导、青岛西海岸新区黄盒子美术馆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黄盒子开放展,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黄盒子美术馆开幕。超过 300 位艺术家的上千件当代艺术作品亮相本次展览,展览将持续至 2022 年 7 月 12 日,其中 8 月 28 日至 10 月 7 日免费开放。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就传统的展览来说,艺术展往往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展览会在一定的边界内设计和进行。比如会预先设定在怎样的展示空间、在美术馆的什么区域落地。但这次黄盒子开放展不设定特定的主题,策展人和艺术家都在尽力尝试各种艺术可能性的探索,为观众预留了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看开放展就像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你要做的就是用心享受这场视觉盛宴。

作为展览的重要参与方,观众期待的可能是更为放松、更能近距离去感受的展示空间和氛围。黄盒子开放展这次的亮点之一,恰恰是为观众建立了与艺术作品更贴近的可能性,采用更为放松和更具互动效果的布展方式,让观众更自然地融入到整个艺术观展中。这个过程,也是让观众在欣赏不同作品的同时不断积累艺术文化知识,慢慢打开通往艺术的大门,发现每一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现场,会看到有人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尝试以不同角度、方式来品味作品背后的含义;有人在欣赏一件雕塑或装置时,围绕着作品走一圈又一圈,试着去思考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作品如何与这个空间相互唿应、作品造型的寓意和作品本身想表达些什么;还有人则是在用心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冲击。

这次黄盒子开放展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吸纳了众多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年轻艺术家是时代活力的体现,是时代的艺术切面,他们的加入为展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更多新的面貌。

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东方时尚中心园区内的黄盒子美术馆,是国内第一家以黄盒子理论为核心理念的综合性美术馆,提倡以「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精英和大众,学术与市场,艺术与生活」五大融合为核心理念,旨在打造一个全新模式的新型美术馆。未来将建设成一个拥有 5 个主题馆和 1 个综合馆的国际性、前瞻性、学术性的公共艺术平台,一个有态度和重在创新建构的开放性平台。「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如是说。艺术展的存在就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大家在艺术中感悟生活。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成为艺术家,但看好的展览无疑可以无形中升华你的思想,让你更好的生活。展览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更具艺术气息。一个城市的成熟度,经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以及文化艺术语境上的建设,这会增加城市的魅力——黄盒子美术馆坐落在青岛的西海岸,黄盒子开放展的主体也是在青岛,这对于推动青岛的艺术生态,鼓励青岛的艺术资源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衍纸艺术展

6 月 1 日至 12 月 1 日,由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岛市手工艺协会、青岛大名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纺织谷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衍纸艺术展」在青岛纺织谷纺织博物馆中举办。

此次展览点以「百年历程 辉煌成就」为主题,按照时间顺序将「五月的风」「伟大诞辰」「红色记忆」「艰苦征程」「历史转折」「伟大战争」「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大国崛起」「时代风采」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不朽功勋和伟大成就作为创作题材,以手工衍纸的方式予以艺术化再现和展示,用艺术和创意宣讲党史,激发广大市民爱党爱国情怀。现场,展览特别创作的 11 幅大型衍纸艺术画作,以衍纸艺术为文化载体,诠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艰苦奋斗,坚持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

衍纸艺术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作品运用卷、捏、拼贴组合完成——创作者以专用的工具将细长的纸条一圈圈卷起来,成为一个个小「零件」,然后将这些样式复杂、形状不同的「零件」组合起来。据说这种风格迤逦的纸艺术起源于 15 至 16 世纪左右的欧洲。衍纸工艺既有绘画的色彩表达能力,又有雕塑的空间视觉效果,其艺术表现力不弱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衍纸艺术展不仅作品主题多样,还首次采用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展览形式,将衍纸与墙绘、钩织、木艺、投影等元素完美结合,呈现一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衍纸艺术展。现场除了党史主题衍纸作品外,还有「梦幻花池」「清新诗词房」「山海经神兽房」「飞天壁画房」「海错图木屋」「国潮房」等作品沉浸展馆。其中的《万象有轮飞天神》精美绝伦,飞天的形象取自敦煌莫高窟第 282 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创作者以此为原型使用 5 厘米衍纸条进行画面创作,利用纸条蜿蜒多变、宜卷宜舒的材质特点,描绘飞天飘逸矫健的神姿,衍纸飞天舞姿优美自如,游刃有余,烘托出画面中心千余根,衍纸制作的巨大轮盘,整幅壁画疏密有度、光影交辉;《刀马旦》采用浮雕凸显英姿结合万余根衍纸,充分利用衍纸条蜿蜒多变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制作手法,展现极具差异性的质感,刀马旦头部的绒球上万刀的裁切与制作头饰的紧卷对比强烈;《四象神兽麻将桌》可谓是艳惊四座,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天之四灵各据一方,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也寓意着四方星宿的神兽各自盘踞一方,以衍纸圆润的弧线展现中国古代文化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文化内涵。同时,艺术展还展示了从全国各地 300 余名衍纸艺术家手中征集来的 5000 余幅秘密花园作品,使整体氛围更加梦幻。

黑白绘画艺术展

作为创立 8 年的青岛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嘉木美术馆,在崂山区海青路开了一间「艺间堂」。嘉木美术馆创始人修方舟曾是说:「与老城安徽路嘉木不同,海青路嘉木,不是『拎着菜篮子逛的美术馆』,而是放下菜篮子,思考几个『啤酒蛤蜊』之外的事。」不变的是,嘉木美术馆崂山馆继续将艺术展览与交流融为一体,不仅为艺术家提供展览平台,也努力促成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城市艺术含氧量,提高艺术情操。

近日,《亲情的唿唤——曲洪波黑白绘画艺术展》在这里展出,作者曲洪波精选了自己黑白绘画中的 60 余幅精品,打捞儿时美好记忆,呈现丰富真挚的亲情。这是一场被青岛大学美术教授、青岛当代水彩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窦凤至用「震撼」来形容的艺术展:震撼于作者对亲情题材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震撼于作者对形体的叛逆和新颖的组合;震撼于作者对绘画的诠释和大胆地释放;震撼于作者在点线面符号中所传递的神秘力量。

作者曲洪波是一位在特教岗位上耕耘近 30 年的老教师,也是一位在艺术创作、美术史论、诗词、书法、雕刻等方面颇有研究的学者。他的美术、书法作品也多次在省市美展中获奖,并被收录到多部书籍中。曲洪波表示,本次展览展出的 60 余幅黑白画作品,是他探索亲情题材的一部分,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Visiting an exhibition in Qingdao will offer you a unique experience.

The Yellow Box Open Exhibition has no specific theme. The curators and artists are striving to explore various artistic possibilities, leaving more imaginable space for visitors. To help visitors integrate into the entire art exhibition viewing process more naturally, the exhibition has adopted a more open and interactive exhibition mode.

The Paper Quilling Art Exhibition in Textile Valley has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since its opening. The exhibition area is divided into such themes as poetry, Chinese fad,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Catalog of Marine Creatures, and Dunhuang walls, as well as a craft experience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an unprecedented immersive exhibition form has been adopted, which perfectly combines paper quilling with wall painting, crocheting, woodcraft, projection and other elements to present a paper quilling art exhibi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作者 王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