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遇见中山路壹号

一路朝着海边方向走去,在中山路尽头的拐角处,看到一座院落。庭院宽敞明净,空气温润清新,一座红色的双层德式老楼面朝大海,静静伫立a这里就是中山路壹号,金色的[I]型标识简单大方,代表着“中山路壹号”不老的金字招牌。虽然百年的历史时光悠然而逝,这里的温情与浪漫、风雅与奢华仍在继续上演。
庭院深深深几许
时间回溯到20世纪初,当德国人初踏上青岛这块土地,即被海边的渔歌、拍打在岸边的浪花所深深吸引。据资料显示,早在1904年,此处便被定为修建俱乐部的基地。1910年,库尔特·罗克格受邀为该址设计了一座现代式的俱乐部建筑,内部设计师则是W·拉察鲁维茨。至1911年10月,俱乐部由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施工完成。俱乐部主体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覆以红瓦大坡屋顶,其高度甚至高于二层。墙身为水泥拉毛式,建筑勒脚及窗台用粗糙花岗岩装饰,是青岛当时的流行风潮。坡项与主立面凸出的巨大山墙交汇,形成了顶部为露天平台的宽大入口。
中山路壹号的庭院中,两棵近百年树龄的银杏分立在建筑的两侧,像是守护神,又像是见证者。院中的四季桂则是2009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亲自来这里考察,在庭院里栽下的,象征着友谊、团结与希望。有资料记载,俱乐部建成后,花园中设立了一个带有若干遮蓬座席的露天酒吧,成了一年中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可以尽情享受海景的宜人去处。如今,庭院里依然设有遮蓬露天坐席,并打造了“宝菜纳啤酒花园”。宝莱纳是德国著名品牌啤酒,至今仍在使用着“不过滤,保持原味”的古老酿酒方法,遵循巴伐利亚最古老最严格的酿造法则,即1516年由公爵Heinrich制定的“德国纯净法则”。独特的是,宝莱纳啤酒只入驻花园和酒吧,却鲜少在其他场合下现身。
庭院里的一扇小门通向地下酒窖,因为地势较低,下雨天容易积水,因此地下装有抽水机,具排水功能。如今的酒窖,由于比较潮湿而不适宜存放酒酿,因此被改造成具有小包间的独特空间,其与传菜口相连,方便上菜,也有独立整洁的卫生间。
雕栏玉砌应犹在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南面,通过13级踏步到达,上面是阶梯式曲线山花,构图严谨、比例均衡,带有德国青年派的风格特征。与众不同的是,罗克格的设计要求来访者从楼西侧的边房入门,客人需绕半圈一一如同绕过中国式的“照壁”,才进入客厅,显示出其与中国建筑传统设计相融合的努力。百年前,俱乐部里的布局虽无从详细得知,然而根据鲁海先生在其文章中的描述,“一楼为餐厅、酒吧问和舞厅,二楼有图书室、台球室和桥牌室。主楼以北为花园,有很大的温室,东部有两座小楼,北边那座为保龄球室,南边那座为壁球室”,这里的确是集娱乐与文化于一身的绝佳休闲场所。
进入主楼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吧台及藏酒。此吧台根据找到的百年前建筑图纸进行修建,长6.14米,宽2.75米,充分体现出厚重与大气,也反映了当时俱乐部的繁荣与富足。即使随意地在吧台小憩,也会有时光停滞此刻的写意。一楼东侧为演艺吧,有精致小巧的舞台,或演奏钢琴,或举行小型聚会,都让人慢慢地沉浸在那份回味中。室内的那几扇窗户,让人不禁惊叹彼时能工巧匠设计的独具匠心:采用双滑槽升降式的窗户可以调节任意高度,曲线滑槽有效减小推动阻力,设计精准制作精良,百年后的今天仍可随意拉动使用。绕过吧台,百年的德式壁炉呈现在眼前,其由德国釉瓷制成,高贵大气,色彩华丽,变幻莫测。底色蓝色寓意海洋,中间用铜片贴饰着象征德国国家和民族的雄鹰图案。百年的釉色依然鲜活,而展翅的雄鹰也代表了德意志的国家精神。
沿着百年楼梯步入二楼,设计师用原木打造了这些扶梯,立柱浅雕花草纹样,栏杆栏板造型简洁大方,且手扶之处符合人体力学,恰到好处的将手自然弯曲在扶梯的臂弯里,这种美妙的感觉只有亲身一试方可体会。仰头望,天花板的整体造型如同一艘巨轮的龙骨,与二楼大厅内的圆形窗尸相互呼应,设计师的匠心独到,体现出船与海的地域特色,裸露的原木格栅则充分表现出建筑的结构体系。木质地板为德式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这栋小楼也不例外,二楼宴会厅的木质地板可被称为“弹簧地板”,地板整体为棕红色的“人”字型原木,色调沉稳雅静,匠心的设计让其具有缓冲的张力,如同弹簧般具有韧性。项部的四扇椭圆形窗户,造型简洁大方,阳光照进来,地板上映现出窗户的影状,很是有趣。
当年明月照人来
国际俱乐部在青岛的社交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1913年11月2日出版的《青岛时报》曾有感慨“在殖民地建立之后的6年中,竟没有人想到修一个俱乐部,一个几乎在每一片欧洲人开辟的新土地上大约都不会缺少的俱乐部。这篇报道分析说,俱乐部是英国人的发明,而住在青岛的这些德国人多数认为,同老酒友凑在一起泡上一个上午或晚上,已经足以代替俱乐部的作用。俱乐部作为商人、政客、卫戍部队和巡洋舰队军官的聚会中心,在殖民地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以无拘无束和惬意的形式,促进了殖民地各界人士之间的日常交流和相互了解。”
当年的青岛国际俱乐部采用的是会员制,入会的会费数额并不是小数目,因此会员基本上都是社会的上层人士,包括本地的商人、政府的官员、清朝的贵族,还有山东大学的教授。著名的戏剧家洪深也是俱乐部的会员,他曾在这里宴请大导演张石川和红极一时的电影皇后胡蝶。胡蝶的到来吸引了大批影迷,甚至影响了中山路的交通状况。在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的印象里,除了胡蝶,还有一位明星的到来也引起了国际俱乐部的轰动,那就是著名电影明星李丽华。鲁海在书中写道 “一天她来到国际俱乐部,众多影迷闻讯而来,在大门外以致影响了中山路的交通,这是中山路继胡蝶之后又一次因明星堵塞交通。李丽华在二楼窗口向影迷招手,影迷仍不散去,她又唱了一首流行歌曲,追星族们才陆续离去。”
俱乐部虽是由德国人初建,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俱乐部的命運也几经沉浮。据档案资料记载,1914年的一天下午,在为约70名的阵亡德国士兵举行葬礼后,俱乐部的气氛非常压抑,传教士卫礼贤觉得这样的结局没有任何崇高感。9年后,德国人又回到了那里,得以重温过去的记忆,《汉诺威信使报》曾描述说:“在当年威廉皇帝海岸边上,青岛俱乐部的华丽建筑已有了国际俱乐部这个新的名字,其中德国人也作为平等成员被接纳。俱乐部保存得很好,如同其它从前德国的官方和非官方建筑都由日本人保存的完好一样”。虽然如此,但很多东西已经不一样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再一次改变了俱乐部的命运,“中山路上的会址被征为军用,国际俱乐部迁往迎宾馆,总干事原来一直由英国人担任,这时也换成了日本人”,建筑被赋予了军事使命,直至战争结束。
1950年,国际俱乐部变身为中苏友好馆,原先的餐厅和舞厅都改为图书室和阅览室,二楼的多功能厅会放映幻灯片,或者举办座谈会等。中苏关系恶化后,一个大众化的科技馆又取代了中苏友好馆,这里成为了当地普通民众科学和思想的集体加油站。在那里看电影的享受,成为很多人愉快的回忆。
起初的青岛国际俱乐部,后来的中苏友好馆,如今的青岛国际美食餐厅,走过一整个世纪的老楼,仍然散发着淡淡的迷人气息。整栋小楼好像一个迷宫,林林总总的小门将整栋建筑联接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哪一扇门也不多余,总有它存在的理由。精致的菜肴、美味的咖啡、浪漫的婚典,虽然物是人非事事休,但美好的时光仍在这里延续,不曾睡去。
作者 邵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