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聚力,全力建设创新之区、活力之城

作者
作者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考验,莱山区上下齐心协力、各条战线合力攻坚,逆势取得一系列成绩。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2%、达到 420.7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8.6%、达到 42.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1.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9.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领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吸引人口、人才大量涌入,莱山区常住人口较第六次普查净增 10.4 万人、是全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区市,总数达到 40.2 万人,全区在校大学生达到 9.2 万人。

今年上半年,莱山区在全市半年模拟考核中列 13 区市第 3 位,在「极为困难、极为不易、极不平凡」的形势下,交出了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的「期中答卷」。

重点突破发展质效迈上新台阶

精准精细抓经济运行。将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解为 10 个领域、26 项细分指标,全部实行台账式、目标化管理,对照指标抓企业扶持、项目建设、升规纳统,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遗余力抓项目建设。10 天完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175.3 亩土地征迁任务;11 天完成市疾控中心 147 亩土地征迁任务。9 个省重点、22 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复工,投资完成率均居全市第 2 位。

靶向发力抓企业帮扶。整合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营商环境专班、服务企业专员等工作职能,推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累计走访企业 800 余人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优化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保持全市前列。大力开展「双推双促」,推动万华化学集团与莱山重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20 余项。新培育「四上」企业 36 家,全市第三。橙色云平台获评烟台市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金正环保新晋省级「独角兽」企业。

高标谋划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

按照「北优、中融、南拓」的思路,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院对区政府区片、凤凰湖-凤凰山区片、动能转换区等重大区片更新项目进行策划设计,招引大商强企整体开发,区政府区片已获得 28.5 亿元银行授信。全域推行土地使用权依法回收,依靠和发动群众,破解旧改「尾留户」征迁难题,「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区旧改工作,交付安置房 24.3 万平方米。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总抓手,创新开展「美好社区」创建、「本色行动」、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等 10 大专项行动,累计治理违建 1810 处、70.1 万平方米,「三平一齐一通透」绿化模式在全市推广。

用心用情民生事业实现新提升

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新院启用,全区三级医院达到 3 家;引入鲁东大学高校资源合作办学,鲁东大学莱山实验中学投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布局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 27 个精品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首批 41 个美丽乡村。社会大局持续安定,全面提升疫情防控「五大能力」,严守疫情防控底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四分类」,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

产业兴区提升经济发展「硬实力」

莱山区实体经济起步于工业,目前规上工业企业达到 108 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6 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企业 33 家,「独角兽」企业 2 家、数量全市第 1,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 94 家,数量全市领先。工业增加值从建区时的 4 亿元增加到 118.3 亿元,28 年间增长 30 倍。

莱山区坚持发展工业经济不动摇,推动「工业立区」的莱山加速向「工业强区」迈进:年内推动核电、环保、宠物用品等产业产值首次突破 50 亿元,3 年内高端装备制造、核电装备、节能环保、宠物用品、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全部迈入百亿级。

莱山区北部发挥滨海资源优势,整合政府周边行政办公旧址、国家部委闲置用地、滨海特色文化街区等资源,打造滨海总部花园,以「总部赋能」深化高端产业发展;中部对低效商业区、产业区实施功能重塑、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等高端服务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南部加快推进烟台植物园产业植入、长荣水泥厂工业遗存升级、野生动物园开发建设、瀑拉谷多元发展,以文旅融合赋能南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