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里的温暖

冬季到来,人们最期望也最熟悉的景象便是苍茫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大雪,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美丽的大自然产物,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有一首歌叫《塞北的雪》,歌中唱到: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雪,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纯洁和丰收的象征,是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所在。
然而,「大雪」不仅飘落在高山大地之上,也展现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之中。24 节气里就有「大雪」,是第 21 个节气,又是冬季来临后「立冬」「小雪」之后的第 3 个节气。
一提起「大雪」,人们总会想到漫天飞舞的白色雪花,然而,节气中的「大雪」只是气候特征的一个反映,并非现实中的「银装素裹」,跟大千世界里的大雪完全是两个概念,只是音同字同而已。它像「春分」「立秋」「霜降」「冬至」一样,反映着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多年的气象记录,「大雪」那天,天上对应飘洒雪花的日子极其罕见,即便有雪,也是零星小雪。原因是「大雪」来临之时,气温相对还比较温和,没达到能让水气在空中凝固的程度,因而雪也就无法降落。然而,「大雪」之后的气温会逐渐下降、降水量也会相对增多。所以,节气中的「大雪」更多的是一种标志、一种预报。真正的大雪,还是要看日后的气候变化。
不过「大雪」之后,古代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场景会更多起来。这番景象如今虽罕见,但寒冷还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方的农村,寒风袭来之时,便进入「农闲」时节。白茫茫凄凉凉一片,在冰天雪地之上,基本没办法种植作物,田间管理自然也少了许多。农民们更多的是「休整」「养息」,以备来年开春大展宏图。这个时节里许多地方会组织农民进行学习,知晓国家大事,提高思想觉悟,还会举办各种种植方面的培训,让农民学会合理布局、科学栽种,以获取更大的收成。南方的农田里相对要忙一些。温差的关系,地里的小麦、油菜等仍在生长,虽然比以往要缓慢得多,但只要有生命,就意味着有希望、有收获。此时,农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大雪」前后常会出现因为降温、暴雪、冻雨、雾凇、流凌等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因此农民们依旧要及时松土增肥、蓄水提温,加强田间管理,以便把可能出现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所以同样是「大雪」之后,南北地区的农田里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有的暂时偃旗息鼓、整装待发,有的仍在夜以继日、马不停蹄。这种前止未休的现象似乎在告知天下:大地从不会完全寂寞下来,总会有人在忙碌在努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寒冷的天气会让人们的身体感到有所变化。如同「春江水暖鸭先知」,动物的感觉有时惊人得相似,无论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从远古人们就懂得了「进补」的道理。传统的中医对此颇有研究,也颇有说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冬补因地而异。先人们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东北热补,西北润补;东南大雪开补,羊肉当先;中部保暖防湿,养肾为主;岭南多食大葱,注意泻火;西南初冬补阳,冬末滋阴……是不是真的灵验,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尝试便没有发言权。然而有一点肯定——补,总比不补要更科学更健康,因为身体从来不拒绝「保养」。
「大雪」后,雪一定会多起来。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而「大雪」后降水量会增多增大,这就自然而然就会带来更多的雪。许多人对雪特别是大雪情有独钟,「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雪后,大地一片洁白,也更显得清净,此时漫步在雪地里,赏雪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雪对农作物益处更多, 能促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甚至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坊间所说「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冬雪是个宝」,是有理有据的。
有雪的日子固然情趣万分,但寒冷的气候也令人不敢恭维,甚至有些无奈和「痛苦」。「大雪」前的几天因为要整修院子,笔者便到位于郊区的住宅里住了几天。这所宅子纯是「从众」的产物。当初看到别人都争先恐后到郊区买便宜房,一时冲动也出了手。
房子虽好,但设施不如市区的齐全,最致命的是没有集中供暖。春秋夏三个季节住在这里倒是挺舒服,但「立冬」或「大雪」一过就赶紧打道回市区。去的那几天是在「立冬」和「大雪」之间的日子,恰好来了冷空气,气温骤降不说,西北风也刮得「嗖嗖」响。待在房间里,不穿厚衣服,很难坐得住躺得下。特别是太阳落山后,整个房间里似乎到处都是冰冷的气息。
找出了厚被子、钻进被窝倒是并没觉得冷到哪里去,但「起夜」就有些「惨」了,披着衣服进卫生间会感到一阵寒气袭身。这时最容易想入非非:要是有暖气,特别是集中供暖该多么好!
北方地区冬天是最难熬的,很早以前越往北天气越冷,反而越「好过」。因为过于寒冷的关系,人们为了驱寒,农村兴烧热炕热墙。屋外寒风刺骨,但进了屋往炕上一坐或者靠在热乎乎的墙上,立时就会有一股暖流涌向身上,浑身感到暖洋洋。在城市许多职工宿舍和集体住宅,都会安装暖气,而且都烧得热热的,待在屋里只穿一件衬衣就过得去,妥妥的「温暖如春」,令许多同是北方其他城市的居民羡慕。长江以北虽然也都被视为北方城市,但在供暖问题上政策却大不一样。有的城市可以集中供热,有的就不容许。这样就形成了「冷热不均」的现象。在青岛,改革开放前很少有集中供暖,有供暖的大都是机关、医院和一些大企业,有自己的锅炉,自己燃烧、自己供热。而大多数的老百姓,因为物质条件等方方面面都有限,冬天家里想暖和点,就靠炉子。不过那时的煤、木柴都实行计划供应。所以生炉子也要有「计划」,内灶不能太大,要裹上黄泥以限制容量。煤店里供应煤块、煤面、煤球,后来又有了蜂窝煤。煤块最容易燃烧,散发的热量又快又大,但数量有限,轻易舍不得烧。许多人家只有在下饺子、蒸馒头等需要大火、旺火、急火时,才会派上用场。
那年月,很少有人家 24 小时都让炉子燃烧着,为了节约,睡觉前填上最后一铲煤,就任其自生自灭了。到了后半夜没了热量的房间满屋凉气,「起夜」自然是痛苦的事,因此当年许多人练就了一觉到天明的本领。「无奈」和「痛楚」,常常会让人下意识的催生出意想不到的适应能力。
早上起床是最难过的关。第一个起床的一般要去掏炉灰、生火,当房间有了暖和气就好受多了。几乎所有人家,提前起床生炉子的不是父辈就是祖辈,他们永远是晚辈的「保护神」。
孩子们都「恋」热被窝,大人们一般也都会迁就,等生好了炉子再催促孩子起床。但许多双职工人家因为赶着去上班早上不生火,这样家庭的孩子不用家长督促,睁开眼便迅速从热乎的被窝里跳出,三下除五将衣服穿好。寒冷,让孩子有更多的自律,虽然也是不得而为之,但毕竟养成了好习惯。这样的经历,现在的孩子不会或许也永远体验不到了。
生炉子虽能带来热量,但毕竟空间有限。有的人家有两间甚至三间小屋,虽大多是间隔而成,但再小也期望有温暖。于是就有了「土暖气」。上世纪 70 年代,许多人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取暖设施,有的设计十分巧妙,有的制作如同厂家生产,还有的式样新颖,不像取暖设备更像摆设品,这些自制产品多来自平民百姓的「脑洞大开」,它们改善和解决了不少平民百姓家的取暖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心愿和迫切的心情。
青岛普遍过上集中供热的日子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建的楼盘只要条件允许,都会有暖气,人们购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是否有集中供热。旧住宅的改造也在有序进行。政府补贴、个人投资相结合,这种「联手共助」的形式,让许多人心存感激。特别是那些住了几十年从未享受过供暖的「老人」们,当第一次摸到家里的暖气管是热的时,那激动的心情,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在许多人眼里,这就是幸福的象征。传统生活的改变,让人们有了更美好的体验,由此而释放出来的便是难以名状的百感交集。
如今,集中供热在更多的北方城市里不再是「奢侈」之想,遍布整个城市的管道,让寒冷的冬季变得温暖如春。当笔者在郊区「受罪」之时,在市区的女儿发来微信,说:买来不久的花枝都露芽了。有暖气的日子真得太好了!
时代给社会给人们会带来不同的面貌和景象,同样是冬天,过去因为寒冷,人们会有各种担心和忧虑,而现在再冷也不必犯愁和苦恼,强大的制暖功能呵护和伴随着人们在温暖中度过冬季。当进入「大雪」时节,当大雪纷纷扬扬从天空飘然而下,尽管气温一降再降,人们却依然生活如常。这就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也是老百姓感到幸福美好的根本所在。
作者 冯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