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鉴古今 物开气象

作者
作者

认识一座城市,从参观博物馆开始。探寻潍坊的历史、时间长卷,及其内蕴的文化传承、城市气质、创新禀赋,可以从走进潍坊市博物馆开始。

距今约 10 万年至 20 万年的「潍坊象」头骨化石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瓶瓶罐罐共处一室;波澜壮阔的古画与祭祀先祖的玉器带着各自的故事,展陈在同一空间;陈介祺「十钟山房」旧藏风采穿越时空……悠远神秘的古文明,与游客不期而遇,相视一笑。方寸之间,一眼千年。

近年来,潍坊市以提升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公共教育、藏品管理、学术研究、智慧赋能「六个能力」为重点,让展陈在市博物馆里的文物,带着一个个潍坊故事走到人民身边。一座城市的历史百科大书已然着就,让公众重新阅读一个「想不到」的潍坊。

从展文物到修文物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文物带给公众的感受,正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然而要「看到古老的昨天」,就要尽最大限度保护修缮文物,在文物保护的进程中,有一项最终的不可抗力——时间。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一位博物馆文物保护科的老员工这样说,自从事文物修缮工作以来,他每年有超一半的时间在田野一线或者修复实验室。

「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有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潍坊市博物馆馆长黄可介绍,2023 年,博物馆共实施了 7 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是历史上保护力度最大的一年,对 200 余件馆藏石刻进行拓印,建馆以来首次进行了信息提取清理存档;对 57 套 80 件馆藏残缺拓本进行拣选托裱保护整理;为馆藏古籍穿上「防护服」,制作无酸古籍函套近 2000 个,馆藏 6000 余册古籍已全部装上函套;对馆藏一级书画作品全部进行复制,更便于公众近距离欣赏和出外巡展;在风筝博物馆复制了 100 余只馆藏风筝作品,复原了潍坊历史上的老风筝样式;对十笏园博物馆古建筑群开展大规模修缮工程,同时开展文旅融合提升工程,实施「十笏园旧藏碑刻复制项目」,让丁氏旧藏重归故里,并举办了「影见古今」——十笏园摄影展暨老照片征集活动,设计开发了「板桥系列」文创产品。

在保护好馆藏文物的基础上,潍坊市还在市博物馆设立考古研究所,组建专业考古队伍,承担起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的重任,推动全市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利用,先后派出专业考古队伍参与青州程家沟古墓等 20 多个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并承接县市级考古勘探、文物踏查工作任务 15 项,完成考古勘探面积 419184 平方米。

扎扎实实、不舍寸功,潍坊市珍视保护潍坊大地上的每一件文物,让这些千万年的文明遗存被重新唤醒。

唤醒沉睡的生命

在博物馆,时间是切片,也是隐线;是静止的湖,也是唿啸的风。

文博行业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目前,潍坊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 9 万余件,藏品种类 33 类,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公众与藏品的互动。

风筝制作、石刻拓印、印染绣、仿古铜……一个个传统技艺项目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数字化展现等手段,让公众了解文物的「成长脉络」。尤其是在十笏园博物馆举办的「笏蕴干坤·古园今韵」十笏园非遗主题情景展,签约引进 6 位非遗传承人进行核雕、砸铜等项目的活态表演,向参观的游客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让公众与这些或久别重逢、或一见如故的藏品产生精神链接,如何通过亲民、通俗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黄可认为。

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创造精品展览,是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潍坊市博物馆树立精品意识,集全馆之力筹办「物华天宝——馆藏文物精粹展」,荣获全省十大精品展陈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秉承开放意识,拓展馆际交流,潍坊市博物馆组织「郑板桥专题展」「陈介祺特展」跨越四省展览,行程 1.5 万公里;「中国潍坊风筝展」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展览,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桥,向世界传播潍坊声音。

充分挖掘、活化利用馆藏陈介祺相关文物资源,再现千年山左吉金。2023 年 11 月 24 日,纪念陈介祺诞辰 210 周年「吉金永寿——陈介祺与仿古铜器的对话」大展在潍坊市博物馆惊艳亮相。潍坊市博物馆非遗传承人李瑜广泛搜集资料、积数年之功成功复制的陈介祺旧藏 11 件西周至春秋时期编钟,重现了陈介祺「十钟山房」旧藏风采。

在文博领域,学术研究与策展相辅相成。2023 年,《陈介祺研究》出版,这是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出版基金」双基金项目,是迄今国内陈介祺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成果,获得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举办「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全国文博界知名专家,以及来自青海、四川等黄河流域 9 省的 40 多位博物馆馆长参加,引起强烈反响。

在潍坊,文博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提高展陈质量,推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展览,打造一批立得住、树得起、叫得响的展览品牌。市民在「住着往事的房间」里,可看到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多彩,感受到遥远的宇宙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摸到文明的脉搏,让「过去拥抱未来」。

从展陈历史到讲好潍坊故事

2023 年 12 月 31 日上午,东风桥建成投用仪式举行,在桥的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四个方位设置四头形态各异的象雕塑,分别以老潍县安定门、朝阳门、迎恩门、望海门四座城门的名字命名。象雕塑的灵感就来自于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潍坊象」。

「潍坊象」是迄今唯一一个以「潍坊」命名的古生物化石,见证着灿若星河的潍坊文化。2023 年 11 月 28 日,潍坊市博物馆邀请国内最权威的古生物专家,举办「潍坊象化石学术研讨会」,拉开了下步研究、保护、开发利用「潍坊象」的序幕。

博物馆润物细无声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潍坊,博物馆展陈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真正从文化的「供给侧」进行发力。

了解市民想看什么、需要什么,根据公众所盼所需,打造「潍博之夜」品牌,潍坊市博物馆成为 2023 年全省首家夜间开放的博物馆,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热搜博物馆榜单,成为最受网友关注的全国「百强博物馆」。2023 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潍坊市博物馆三馆——潍坊市博物馆、十笏园博物馆、风筝博物馆共计接待游客 10.5 万多人次,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6 倍,参观人数再创同时期历史新高。

2023 年 11 月 10 日,潍坊市博物馆举办「潍坊石刻传拓技术培训班」,来自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刘斌当天一大早就来到市博物馆等待。「因为我是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来潍坊进行石刻传拓技术专业培训,对我今后进行城墙砖文信息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刘斌说,这次来潍坊学习,欣赏到了潍坊的郑板桥碑刻,深刻了解了潍坊作为「金石之都」的文化内涵。

致力于让文创产品接地气、强创意、亲生活,山东省博物馆学会文创产品专委会落户潍坊市博物馆,潍坊成为全省文博界文创研发的主阵地。

如果说潍坊是一座文化宝库,那么潍坊市博物馆就是打开宝库的一把钥匙,向世界讲述着潍坊大地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大成风骨。

Getting to know a city starts with the visit to its museum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Weifang as well as its cultural heritage, urban temperament, and innovative endowments, one can first pay a visit to Weifang Museum. If Weifang is a cultural treasure house, W e i f a n g M u s e u m i s j u s t t h e k e y to this treasure house, which tells the world about Weifang’s spirit of ceaseless self-improvement and its characters of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Focusing on enhancing its capabilities in displays and exhibitions,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p r o t e c t i o n , p u b l i c education, collection management, academic research, and smart empowerment, Weifang has recently committed itself to bringing the stories of Weifang to its people through the cultural relics on display in the m u s e u m . W e i f a n g M u s e u m , a s a n encyclopedia of the city’s history, invites the public to rediscover an“unexpected” Weifang.


作者 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