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叫味道



有没有那么一道菜品,总让你想起你的城市?有没有那么一道小吃,只有在那座城市才能吃到最地道的?这些最地道的美食,最特色的味道,构成了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最为特别的一张名片,成就了我们舌尖上的城市符号。
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总有那么一种味道念念不忘,有些随着变迁已然消失于岁月中,但有些味道依然倔强的保存了下来,透过这浓浓的味道看到的是城市的变迁,也是一份藏在青岛人心里的深深的眷恋。
一条街的味道
在青岛,有一个地方代表着青岛人的回忆,它叫西镇。对于老一辈的青岛人来说,西镇是一生的时光,对于年轻一代的青岛人来说,西镇是忘不掉的童年回忆。对于外地人来说,西镇是青岛本土的化身。每一家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店,背后都有无数老青岛的故事。西镇,总有它独特的魅力,相聚别离,总是忘不掉记忆中的味道。
说到西镇的美食、老店,当仁不让的就是西镇臭豆腐,外皮炸得酥酥脆脆,必须要放的时间长一点再吃,豆腐吸满浓郁的汤汁,咬开炸得酥透的外皮,里面比普通豆腐更加嫩而绵软,吸满了甜酸可口的蘸料之后依然不会软掉,咬下去依然有脆脆的口感,还可以和酸梅汤一起品尝,那滋味让多少人流连忘返。吃过了西镇臭豆腐当然还不能忘了这里的电烤肉,他家的店面虽小,食客却络绎不绝,只要从那里路过,就能看到排的长长的队伍,绝对算的上是火了几十年的「老网红」,电烤肉要比传统碳烤更健康一些,肉腌得非常人味,烤肉筋、烤鸡心是必点的美食之一,当然了,还有里嵴、腱子肉、烤腰筋等等也是不能错过的,咬一口在嘴里,那美味真的无法形容,肉烤得很嫩但吃起来又有嚼头,腌制的味道十年如一日,一口就能回到童年。
上面排队排的热火朝天,下面的小店也是人满为患。当你吃吃逛逛西镇时,绝对不要错过老城区的「网红店」——赵家牛肉砂锅。老板是个有故事的人,从弱冠之年到知命之年,他从未涉足过其他行业,在厨房的方寸间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吃货们对老板有一个统一地评价,「性格急、脾气大、记性好」。这家店简直是食肉狂热者们的福音,沸腾的牛杂砂锅,「咕嘟咕嘟」带着牛肉的热香气,一锅肥美的牛杂砂锅,必须要用牛杂炖煮人味,牛舌要够薄、牛筋要有嚼头、牛肚要细长、牛肉块要带筋。这样的一碗牛杂汤人口后才过瘾,配上一碗米饭,汤汁慢慢浸人米粒,温暖的感觉从食道到胃再到心。这一份砂锅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牛肉、牛舌、牛筋、牛肚、豆腐、白菜、蘑菇、鹌鹑蛋应有尽有,实在的胶原蛋白咬在嘴里简直幸福感爆棚。
每次去西镇走一走,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之前经常去吃的那家店搬走了,承包小时候零食的小卖部不见了,一切都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但是这里永远有它自己的节奏,也有它自己的生活方式。
说起青岛的中山路,必然会想到路中间的噼柴院,灰褐色的墙面能让人不由得想起属于这个地方的沧桑岁月,似乎脚下踩的每一块青砖都有属于它的故事,人口的每一份美食都会勾起你的回忆,所以有人会告诉你,在这里,你吃的可不仅仅是青岛小吃,更是青岛的美食文化,噼柴院绝对是打开对青岛美食认知的第一扇门。
老一辈的人在这个巷子里生活的时候,这里或许就是个普通的大院,他们吃着简单的饭菜过着最质朴的日子,把这里的一切都完好无损的留存了下来,如今,时间虽然带走了岁月,却留下了经典。
当我们踏进这条窄窄地巷子的时候,也不单单是被丰富的美食所吸引,更会被这巷子的年代感而深深地吸引,其实,这才是独属于噼柴院的魅力。
20 世纪 40 年代,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噼柴院,让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最集中的地区,更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而现在噼柴院里江宁路 10 号大院已被打造成「江宁会馆」,人们在这里听曲、看戏、品美食,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老青岛风情。
走进巷子,飘香的味儿就会从鼻子传进身体,瞬间打开你的味蕾,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十条美食街之一,噼柴院绝对能让你大饱口福,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各种海鲜,煎炒烹炸各种做法都有,在这里你能一次尝到各种美食。1 尺多长的鱿鱼爪在铁板上烤的滋滋作响,买一串拿在手上还冒着腾腾的热气,那香味萦绕在周边。
还有一种特属于噼柴院的美食——海胆炖蛋,如同一朵盛开的向日葵,大大的海胆切半,然后中间加上蛋液蒸熟,美味的海胆炖蛋就纯天然呈现了。那一个个整齐摆放着的海星,也会让你不自觉的停下脚步,拨开海星的壳,里面是又鲜又香的黄,色泽和口感都像极了蟹黄,美味至极。可以吸着吃的蟹黄汤包,满满的全是蟹黄的汤汁,汤包的皮特别薄,吹弹可破。噼柴院里一定不能少的就是臭豆腐,外表酥脆,有黄色的和黑色的可以选,吸收了淋上去的独特酱汁,口感丰富,十分上瘾。有臭豆腐就一定少不了铁板豆腐,不同于臭豆腐的味道,铁板豆腐十分鲜嫩人味,特别是刚出锅的时候,面是脆脆的一层表皮,再烫也拦不住吃货的嘴巴。爆肚也是来噼柴院必吃美食之一,煮的刚刚好的爆肚儿,配上秘制的麻酱汁,最好再放一点辣椒,吃起来那叫一个香脆可口。
除此之外,还有生煎包、烧麦、三鲜豆皮和章鱼小丸子等等,瞬间觉得一个胃根本不够消化的。
噼柴院经过了百余年的时光,从最初的露台市场、噼柴屋、里院变成了现在的风情街。但仍然留存着老字号小吃和当年的老场景,使得来到噼柴院的人不仅仅是感受到吃,更是在重温老青岛的历史记忆。
一个人的味道
有人说过,「了解一个城市并不是发现她的眼睛,而是找到她的舌头,你从味觉认识城市。」青岛是个不缺美食的地方,尤其是那些藏在「犄角旮旯*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小店,更是充满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味道,而一个人的味道会让你记住一座城市。
烧烤摊上,滋滋作响的烤串是吃货们难以割舍的美食图腾。人们热爱烧烤,大抵是因为喜欢和他们一起肆无忌惮吃肉喝酒的人;亦或是因为有了喜欢的人,所以想要和他们分享这充溢人间烟火的美食。所以,烧烤绝对是青岛美食的不二之选,五花、牛肉、羊肉、板筋、心管、腰子、小排、鸡脖骨架、各式青菜应有尽有。既然是美食的霸主,青岛名声在外的烧烤店更是不计其数,一个个如同烧烤界的传奇一般担当着青岛美食江湖的重要一角。青岛烧烤界的「扛把子」非「王姐烧烤」莫属,这是一家火了很多年的老店,更是一代一代青岛人的记忆,凡是路过中山路的市民和游客总是会被「王姐烧烤」门前排起的长队所吸引,「王姐烧烤」家的秘制酱料绝对是其他烧烤店不可比拟的,将做好的鱿鱼用铁铲切段,然后涂上酱料,那口感鲜美润滑、油而不腻。香、咸,微甜、微辣充斥在嘴里,口口喷香。说完了「王姐烧烤」,接下来要说得是「胖姐烧烤」,如果你听见旁边有人亲切的唿唤你:「进来吧,我认识你。」又或者「我早就看见你了。」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胖姐」。今天,如果你路过河南路,再听到这样的唿唤,当然也不要害怕,你没有遇到坏人,因为唿唤你的人一定还是那位梳着高高的发髻、朋克风十足的胖姐。「胖姐烧烤」家的烧烤种类繁多,与「王姐烧烤」不同的是,胖姐家属于碳烤烧烤,烤肉、烤鸡翅、烤蔬菜、烤饼、烤馒头一样都不能少,并且烤得要地道,花毛一体要配上。在青岛,烧烤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街边的烧烤摊子上,有着青岛人最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而也因为这记忆中的味道记住了那一个人的模样。
一家店的味道
问起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味道,每个人的说法各不相同,较为一致的是,一种简简单单的「麦香味儿」,这家位于青岛市南区安徽路、湖北路交界处的金麦园食品店前身是湖北路国营粮店,不同于现在的网红店,她没有奢华的装修和精致的卖相,而是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和浓香的味道抚慰着一代代青岛人的味蕾。
经典的花生面包、软糯香甜的黄米面包、干爽蓬松的老式面包、馅料充实的红豆面包……一种都能让你的味蕾「旋转跳跃」。当然了,吸引顾客的可能不只是口味。小店至今还只收现金,算账不用计算器,全凭售货员心算。店内老员工居多,团队配合默契,前台忙不过来时后厨马上支援,人人都能身兼数职。这里没有可以坐着细细品味的地方,但却全是儿时的味道。
一家店的味道还有哪些?当然不能忘记「他们」。
在游客的眼里,它是青岛的一个地标,或者说是青岛的一个符号。它是「春和楼」,一家与青岛建置同龄,有着 127 年经营历史的中华鲁菜老字号。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 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同一年,春和楼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悄然生根,经历了青岛从小渔村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蝶变,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百年的风风雨雨,到 21 世纪的今天仍然历久弥新,成为青岛餐饮界一张靓丽的名片。油爆活海螺、葱烧海参、糖醋鲤鱼、春和楼蒸饺等菜品如今都登上了中国名菜的名录,中华名吃的领奖台,为青岛赢得了各种荣誉;万和春的排骨大概是青岛人的最爱,也是外地人来青岛必吃美食。至今已有 20 年的经营历史的万和春,是一家集商贸、餐饮、娱乐、食品加工、配送为一体的民营企业,万和春的排骨以选料精良、配料巧妙及严格的传统制作工艺为基础,终以其口味独特,肉质酥烂,香而不腻,使人百吃不厌,深受广大顾客喜爱。1996 年,万和春「排骨砂锅米饭」由青岛市民推荐,被评为「青岛十大地方特色小吃」;2002 年,该产品又获得「青岛特色小吃排名首位」的荣誉;九龙餐厅是青岛老城区的地标性餐馆,几乎成了外地人在青岛必吃的一家店,开了几十年的青岛老餐馆,主要经营鲁菜,口碑不错的平民家常菜馆,是经济又美味的选择……青岛的老字号餐馆还有很多,例如浙江路上的丰谷酒楼、馆陶路上的汇丰苑等等,每一家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品尝,用这样的味道来记住青岛。
一碗面的味道
老面馆,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它没有气派的招牌,没有豪华的装修,依靠老饕的口口相传,在街头小巷低调得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这是一碗曾经人选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特色餐饮的美食之一,青岛小福顺面馆的创始人刘凯民,推崇绿色食品,倡导健康饮食,摒弃一切化学添加剂,从厨 30 余年,传承并演绎了这道传统美食,在青岛各位前辈大师的指点下,最后成就了一款地道的青岛本邦莱特色小吃——小福顺青岛大虾面。传统制做,老汤老味,为青岛本邦美食增添了一抹亮色。
众所周知,青岛对虾是青岛地区独有的海特产,过去当地渔民常取用深海的海水将捕捞到的大虾煮熟,再加上一锅面条,既方便快捷又美味诱人,是渔,民出海捕鱼时既充饥又美味的食物。因虾面色泽红润,口味醇厚,营养丰富,逐渐成为青岛当地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成为抹不去的老青岛记忆。传统的食物总是最容易唤醒一个人的味蕾,精挑细选的鲜美优质食材,匠心独特的制作工艺,青岛小福顺大虾面以鲜美绵长的滋味扬名青岛,在这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虾面,从中细细品味城市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滋味。
如今,已经很少能在面馆里吃到真正的手擀面了,而在西镇的大君手擀面馆,你会吃到这种让你熟悉的味道,每到饭点,这间 30 平米的小店就会被排队等位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连店外的几张桌子都坐得满满当当,还有好多人站在店外排队等着位子。值得这么多人等待当然是有理由的,手擀面的种类很多,牛肉的汤全部亲自熬制,面条爽滑劲道,汤汁香浓而不腻,绝对是可以让老少皆宜的一碗面。
安徽路 22 号 1 路公交车总站的「老三炒面」大概是老青岛记忆中的又一个地标性店铺,「老三炒面」堪称青岛炒面届的「老炮儿」,一开就是将近 20 年,味道依然是那个老味道。「老三炒面」的门头看起来不小,但是里边的空间却不大,七八张桌子摆得满满当当,每到饭点,「老三炒面」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食客们络绎不绝,即使环境一般,但却挡不住吃货的嘴,所有总有人会劝说老板开家分店吧,老板也总会直爽又客气地拒绝。
来老三家吃面,一定要尝尝他家的青椒大头菜炒面,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炒面,这里的面并不是油炸的,而是一根根手拉出来的,从店内的窗口就可以看到拉面师傅在后厨忙碌的身影,而大头菜丝和青椒搭配炒出的菜香浓郁扑鼻,浇在现捞的面条上,轻轻地炒拌均匀,那口感简直无法形容,即使口味偏甜,也成为我们北方小伙伴的舌尖美味。老三家的炒面一定要配炸串,就如同花生配啤酒一样自然,不裹面的炸串,出锅之后先抹上一层甜面酱,再刷上秘制的辣酱。说起秘制其实也简单,辣酱里面加入了自家现磨的花生碎,绝对会惊艳你的胃。
如今,经营「老三炒面」的是老三的女儿,一个不到 30 岁的女孩主掌着一家老店,她说一年中她只休息 10 几天,就这样走过近 10 年的时间。每天早上 8 店准时开门,串串儿、切菜、拉面,迎接客人,一直到晚上 10 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最多的时候,要卖 700 碗炒面。20 年的坚持是一家人对老店的守候,女儿说,「爸爸还是会每天亲自去买炒面用的菜,必须要亲自把关。如今老城在逐渐消失,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的兴起,这家 20 年的店可能也会随着新的规划而拆掉,这样一代传一代的老店,我们或许很难再找到,而未来,「老三炒面」不会消失,他们会选择一个新的地方,再继续 30 年、40 年、50 年,让青岛人记忆中的美食一直传承下去。
一家小面馆能开 3 年,靠的可能是广告和噱头,能开 5 年靠的可能是成功的营销,而一开 20 年而且几次变址重装还能宾客不断,除了手艺了得,口碑与用料是一样都不能少的。「群姐面馆」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群姐面馆算是同安路小吃一条街的「扛把子」,吃饭永远需要排号,这虽然是一家面馆,但还做着各种家常菜,从一家小门头的老店到现在的大店面,群姐这个名声也是响当当的。
群姐家主打胶东口味面食,手擀面 + 本地浇头是特色,芸豆蛤蜊面是这家面馆的招牌,也是必须要推荐的,非常好吃。蛤蜊肉新鲜干净不牙碜,蛤蜊的鲜搭配芸豆的清香气息,味道非常棒,手擀面比较劲道,与卤子搭配相得益彰。
这些年,青岛的面馆越开越多,但最难忘的还是老面馆的那碗面,一碗老拉面,半座青岛城,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有烟火气的回忆。
你是否经常在吃完一餐之后,会怀念起以前的味道。怀念以前的老甜沫,怀念飘着浓浓香气的电烤肉,怀念油滋滋的锅贴....哪些老青岛的味道一去不复返,因为那是记忆里的味道。但是也惟有老青岛的味道,才是最幸福的味道。走过繁华现代,走进熟悉的街道,而在记忆深处,一定能找寻到老青岛的味道。
作者 韩海燕